玩酷网

1938年,日军想拍摄一个懦弱的中国战俘形象,于是找到了15岁的季万方,他瘦小得

1938年,日军想拍摄一个懦弱的中国战俘形象,于是找到了15岁的季万方,他瘦小得可怜,看上去只有10岁,没有鞋袜,衣服也是破破烂烂,但日军记者拿起相机时,他却突然间站了一个标准的军姿,日军大怒:“你不怕死吗?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城沦陷的硝烟尚未散尽。 日军以一种征服者的得意,特意召来记者,要求拍摄一组“中国军人懦弱无能”的战俘照片。 记者在营中徘徊,目光最终锁定在一个瘦骨嶙峋的少年身上。 当记者给他拍照时,这个在战火中艰难生存的男孩做出了一个一个标准的、无可挑剔的立正军姿! 那一行为,彻底给日军惹恼了。 这个男孩名叫季万方,生于乱世,籍贯不详,父母名姓全都湮灭于战火。 日军全面侵华的铁蹄踏碎了他可能拥有的一切。 家园被焚毁,亲人遭屠戮,他如同狂风中的一粒微尘,在尸山血海中侥幸存活。 年幼的他,靠着乡邻的接济,勉强得以在战火中艰难生存。 十几岁时,他已流浪四方,衣衫褴褛,以乞讨为生。 然而,乱世之中,生存本身已是奢望。 一次,他因极度饥饿昏倒在野地,被一位路过的粤军军官发现。 军官俯身查看,发现这瘦弱如雏鸟的少年尚有微弱气息,便将他背回营地,喂以米汤。 苏醒后的季万方,望着眼前穿着军装的人,眼中没有恐惧,只有刻骨的仇恨。 当军官问及身世,他沉默良久。 最终,他恳求留下当兵,拿枪报仇。 军官看着他那副风吹即倒的身板,十五岁的年纪却只有十岁孩童的体格,于心不忍。 但少年眼中那份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坚毅与仇恨,以及他自述读过几年书、识得些字的经历,让军官动了恻隐之心。 于是,季万方被收留在部队,成为一名勤务兵。 他的“军衔”虽低,但他却视之为莫大的恩情与荣耀。 他手脚勤快,眼里有活,除了分内事,还主动帮厨、搬运物资、替老兵洗衣。 他珍惜身上那套最小号的军装,尽管它依旧宽大得像件袍子。 他更珍惜腰间的水壶、搪瓷杯和那包茶叶。 那是他的“武器”,是他服务这支抗日队伍的证明。 部队成了他漂泊人生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家”。 1938年10月,日军为切断中国国际补给线,悍然进攻广州。 国民政府误判形势,粤军主力北调,留守兵力薄弱。 日军攻势如潮,广州城防在猛烈炮火下迅速崩溃。 季万方所在的部队陷入苦战,伤亡惨重,最终被分割击溃。 混乱中,他和许多战友不幸被俘。 战俘营犹如人间地狱,饥饿、疾病、无休止的苦役和日军的肆意殴打是常态。 季万方因身材瘦小,常被日军看守当作取乐的对象,拳打脚踢如同家常便饭。 但他骨子里的倔强从未消失,他开始将仇恨深埋心底,只在夜深人静时,用指甲在泥地上反复刻画着杀敌的念头。 日军记者选中他的那天,他刚因动作稍慢挨了一顿鞭子,背上火辣辣地疼。 当那块日本糖果递到眼前时,那甜腻的气味勾起的不是食欲,而是家园被焚时焦糊的味道,是亲人倒在血泊中的景象。 他啐出的不是唾沫,是积郁在胸的国仇家恨。 当记者问他愿望,他说“回家放牛”,那是对和平生活最朴素的渴望,也是对侵略者最无情的嘲讽。 而当相机举起,那黑洞洞的镜头,在他眼中无异于侵略者的枪口,是企图摄走他灵魂、践踏他尊严的工具。 他不懂什么是宣传战,但他本能地知道,绝不能在这些魔鬼面前露怯! 于是,在生命中最卑微、最屈辱的时刻,这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少年战俘,用尽全身力气,挺直了脊梁,站出了他心中军人应有的姿态。 这军姿,是他对逝去亲人的告慰,是对收留他的部队的忠诚,更是对眼前这群豺狼最无声、最有力的宣战! 这突如其来的军姿,瞬间点燃了日军的怒火。 负责看守的日军暴跳如雷,厉声咆哮:“八嘎!你不怕死吗?!” 季万方看着日军的面庞,依旧保持着立正的姿势,直视着暴怒的日军,用尽力气,一字一句地嘶喊:“我!是革命军人!有骨气!你们小日本!有本事杀了我!” 瞬间,记者也被这少年的烈性震慑。 快门声冷酷地响起,记录下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 背景是日军狰狞的面孔和冰冷的刺刀,前景是瘦骨嶙峋却挺立如松的中国少年,他破烂的军装、硕大的水壶和搪瓷杯,此刻不再是羞辱的符号,而成了不屈的勋章。 照片很快被刊登在日本报纸上,成为日军宣扬“胜利”的佐证。 然而,这张照片的命运却与侵略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当它辗转传回国内,无数中国人看到的不是懦弱,而是铮铮铁骨! 这张照片,后来更成为东京审判中控诉日军战争罪行的有力证据。 季万方最终的命运,如同那个时代无数湮没无闻的英烈,没有确切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季万方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四川万源,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烈士陵园静静矗立,让这位无家可归的少年英魂,终于得以安息。 主要信源:(百度百科——季万方)

评论列表

脚踏东京湾的食铁兽
脚踏东京湾的食铁兽 2
2025-07-09 10:32
向抗日先烈致敬 先烈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