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材怎样记录“南京大屠杀”的?里面藏着很多用心险恶的细节
“靖康之耻,犹未能洗清,臣子之恨,何时方能抚平,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的这首《满江红》,数百年来在华夏大地传唱不息。这其中所蕴含的国仇家恨,读来让人无比痛心,甚至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股深沉的愤慨与悲愁。或许,这种情感并非仅仅来自于昔日的国破家亡,更是因为,虽然我们如今的环境已非战火纷飞、山河破碎,但我们曾经深受那段历史的煎熬与创伤,至今未曾忘怀。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充满了血泪与苦难。自清朝末期,腐朽的满清政权逐渐陷入衰退,那个时候,我们常常处于被侵略与被压迫的局面。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满清的无能开始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们看清了一个不堪一击的政权,甚至连崛起中的日本都无法抵挡。而随着日本的不断侵略与扩张,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再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侵华战争已蔓延开来。直至七七事变,南京沦陷,这一连串的耻辱和屈辱,让中国饱受其苦。特别是在二战爆发后,日本不仅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屠杀与掠夺成为常态。从山东的巧取豪夺,到南京的血腥屠城,日本侵略者从未有过悔意。即便战后,作为战败国,日本的政客与极右翼势力依然对其所犯下的罪行视而不见,不肯正视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创伤。南京大屠杀的记忆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经过淞沪会战的失利,南京成为了日军的下一个目标。12月13日,日军成功攻占南京,并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天里展开了极其残忍的屠杀。日本军队初入南京时大约五万人,而负责监督军纪的宪兵队却仅有17人,可见日本军方对待南京人民生命的漠视与冷酷。12月15日,三千多名被俘的中国军警被押解到南京城外的汉中门,他们在机枪扫射下死伤惨重。那些尚在痛苦挣扎的生还者,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残酷,被丢进了火葬炉中,活活烧死。仅仅两天后的12月17日,日军又在南京江边杀害了三千多名无辜平民,尸体被随意丢入滚滚长江中。更令人心寒的是,战犯中有两名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他们还以“杀人比赛”的形式互相比拼谁能在占领南京时杀得更多。经过长时间的屠杀后,两人竟然争论谁先达到一百人的“目标”,最终野田毅和向井敏明分别杀害了105人和106人。无耻的是,在他们的胜利背后,居然还被日方当作“英雄”加以宣扬,称他们为“皇军楷模”。而南京城,这座曾经的六朝古都,也在这些罪行下变成了一个血腥的竞技场。到了1938年春,南京的文化遗产也遭受了巨大的摧残。日本军队在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