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展上的科技魅力雷达V课堂这是YLC-12型C波段中低空多功能雷达,至少两次在珠海航展展出过。
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长脖子,七节液压方柱将相控阵天线举到了18米,相当于7层楼那么高,图中这部雷达的天线没有全升起来。
为什么这部天线能屡次出展,就是因为它的独特功能--对付中低空突防。
常规地面雷达的波束是指向天空的,波束可以想象成斜上开口的喇叭,如果飞机和导弹从雷达侧翼进行中低空突防,那就捕获不着了。
影视剧中经常有战机中低空突防的镜头,为了躲避雷达的侦察,就贴近地面和海面飞行。
长期以来,中低空突防一直是战机和导弹的经典战术,常规雷达很难应对。
这部长脖子雷达辐射的波束不是斜上的,而是平射的,甚至可以斜下,在4000米以下都有信号,令中低空突防的飞机和导弹无所遁形。
为什么把天线架这么高?就是为了站在高处往下看。
传统雷达波束是对天空的,大部分能量辐射到太空后消散了,只有飞机的回波会显示在雷达屏幕上,雷达画面非常纯净。
而这部长脖子雷达的波束是平下的,自然会有部分波束打到地面上,土地和地面附着物的回波也会反射回来,使得整个雷达屏幕很杂乱。
那该怎么办呢?第一步要区分静止目标和运动目标,树木房屋等都是静止目标,先把它们去除掉。
然后就剩下了飞机和汽车,第二步就要把地面运动目标抽离出来,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测速,时速低于200公里的被认定为汽车,高过200公里的被认定是飞机。
道理非常简单,汽车时速不可能超过200公里,战场上不会有F1方程式比赛。而飞机时速低过200公里就接近失速了,速度不可能这么低,而且突防时通常会选择高速进入。
通过模式识别和信号处理,把中低空的飞机和导弹识别出来。
这部长脖子雷达使用的是C波段,属于厘米波,精度虽然不错,但探测距离不远。
雷达频率的选择取决于作战任务,长脖子雷达防范的是中低空突防目标,距离已经很近了,不需要很远的探测能力,而精度更加重要,C波段正合适。
所以说,这部雷达的特点就是“看低不看高、看近不看远”,天线高度、角度和频率都经过了针对性极强的设计,系统能力非常优秀,是应对中低空突防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