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测实验室(DSEL)将这一壮举比作从6.2英里(10公里)外击中一根头发。
中国在艳阳高照的白天向80778英里(130000公里)的太空发射了精确激光,将其从绕月飞行的卫星上反射回来,并测量了返回值,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次在强烈阳光下成功进行地月激光测距。
据新华社报道,这次为期两天的实验(4月26日至27日)由深空探测实验室(DSEL)使用“天都一号”卫星进行,该卫星是2024年3月发射的三颗航天器之一,为地月通信和导航网络奠定基础。
卫星激光测距是精确定位轨道的黄金标准:地面站发射纳秒脉冲,这些脉冲被航天器上的反射器反射回来,显示出精确到厘米的距离。这项技术对于近地卫星来说是常规的,即使在白天也是如此,但到目前为止,耀眼的太阳背景噪音限制了地球到月球的发射,只能在夜间窗口进行。
该实验室告诉媒体,DSEL在白天的成功“扩展了技术的极限”,并将加强对未来深空任务的跟踪。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研究人员证实,他们在“天都一号”到达月球的三分之一处捕获了清晰的数据。
准确性“就像打到头发一样”
由于卫星以高速在地月空间中穿行,DSEL将这一挑战比作“从6.2英里(10公里)远的地方瞄准亚毫米的目标 —— 本质上是一根头发,同时精确地跟踪它”。在白天达到这样的精度,意味着中国可以在“天都一号”经过视野范围内的任何时候收集轨道数据,从而增加可用测量数据的数量,并改善长基线定位。
这项技术是计划中的鹊桥星座的基础,鹊桥星座是一个中继和导航网络,旨在为中国的月球着陆器、月球车以及最终的宇航员提供连续通信、高精度定时和自主导航。
建设中国的永久月球立足点
去年,“天宫一号”与“天宫二号”和更大的“鹊桥二号”中继卫星一起飞行,以测试星座的骨干。从那以后,两者拍摄了月球表面的详细图像,并验证了交叉链接通信。
中国的登月计划雄心勃勃。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载人着陆的目标是“到2030年”,并将与俄罗斯合作,最早于2035年开始建设国际月球研究站,这是一个位于月球南极的永久基地。持续的、高精度的激光测距,有望支持从接近和着陆指导到协调的漫游者舰队探索富含水冰的永久阴影陨石坑的一切。
在日光下进行实验之前,2024年发射的嫦娥六号于5月3日从月球背面带回了第一批土壤样本,这是地球与月球之间牢固联系的又一个里程碑。
由于太阳盲法跟踪不再是一个障碍,DSEL表示,它将把白天的激光试验扩展到更远的范围和更高的重复率,最终将这项技术整合到常规的深空操作中。
除了激光测距,北京还在推进其他太空创新。美国国家航天局官员宣称,到本十年末,近地轨道可能容纳大约10万颗卫星,这将推动全面的空间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以协调发射和防止碰撞。
与此同时,在计划于2028年发射的嫦娥8号任务下,中国和俄罗斯正在评估一个小型核反应堆和替代能源,为国际月球研究站提供能源。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