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德国面包标价“1.99欧元”,以为是天价便宜,其实那只是表象。 真正让人惊讶的,不是价格数字,而是这个数字背后的人能用多轻松的心情把它买回家。 一个在德国超市打工的大学生,时薪12欧元,买一块面包花掉他不到十分钟的工资;而在北京,同样一块面包,可能要花掉一个上班族半小时的收入。 这不是物价低,是工资撑得起。 德国的便宜,不是因为穷,是因为系统太稳。 超市不搞满减、不靠直播带货,Lidl和Aldi把供应链砍到极致,自有品牌占六成以上,连包装都省得干干净净。 政府管得严,利润被压得死,没人敢乱涨价。 你看到的是“便宜”,其实是效率在默默打工。 中国90年代的便宜,是收入低、物资少、选择少的便宜。 那时候一斤猪肉8块,工资300块,买肉得算日子。 现在德国人买牛排,像我们买鸡蛋——不是不贵,是不心疼。2024年的德国,物价水平其实更接近2010年前后的中国一二线城市,只是人家的工资,是那时候的五倍。 别被数字骗了。 一个22元的面包,如果它占你工资的0.1%,那就是生活从容;如果占你2%,那就是压力。 德国人不是活在过去,他们是用高收入和高效率,把生活过成了日常。 我们羡慕的,从来不是那几块钱的标价,是他们不用为一口面包算半天账的底气。 下次再看到“德国物价像90年代”,先问一句:他月薪多少? 你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