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德国正式宣布了! 德国大转向:告别“韬光养晦”。 当地时间9月25日,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柏林太空大会上的表态,给欧洲乃至全球安全格局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柏林太空大会上砸出的 350 亿欧元,可不是随便喊的口号,这笔钱要在 2030 年前花完,专门砸向太空安全领域,算下来每年得投 70 亿欧元。 要是拿民生福利做对比更直观,2024 年德国全年福利支出总额高达 1.35 万亿欧元,虽说 350 亿占不到五分之一,但要知道当年社会救济支出才 202 亿欧元,这笔太空投入比一整年的社会救济钱还多不少,相当于从民生账本里硬挤出一块肥肉往太空扔,这决心可不是装出来的。 要知道这可是战后一直把 “防御性国防” 刻在骨子里的德国,冷战结束后军费占 GDP 比重从 2.5% 一路跌到 2020 年的 1.4%,莱茵金属这类军工巨头的产能只剩冷战时的十分之一,连关键零部件都得靠进口。 但现在完全换了画风,2026 年国防预算直接飙到 827 亿欧元,比上一财年涨了 32%,总理默茨还放话要把德军打造成 “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目标是 2029 年让军费占 GDP 达到 3.5%,太空投入不过是这波转向的显眼注脚。 这一切的根子,说白了就是德国终于看清美国靠不住了。2022 年乌克兰危机后,美国嘴上喊着北约团结,实际却在能源和贸易上给欧洲使绊子,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更是直接收缩对欧安全承诺,等于把 “靠山不稳” 四个字拍在了德国脸上。 就拿航天领域来说,美国自己搞的 “沃尔夫条款” 搞技术封锁,连 NASA 想和其他国家合作都得看国会脸色,这种单边主义让德国彻底明白,跟着美国混根本拿不到太空话语权。 更现实的是,2025 年 1 到 7 月德国对美出口顺差跌到 2021 年以来最低,美国的贸易保护让欧洲经济火车头着实疼了一把,靠人不如靠己的道理,德国算是摸透了。 所以德国才急着在太空领域补功课,350 亿欧元要花在刀刃上:开发预警监测系统、建多层次卫星网络、强化抗干扰能力,每一样都是冲着 “不被卡脖子” 去的。 就像德国那家叫伊萨尔的航天公司,2018 年成立就盯着欧洲版 SpaceX 的目标,今年 3 月发射 “光谱” 火箭,虽说升空 30 秒就炸了掉进海里,却硬说 “取得成功”,因为拿到了关键数据,欧洲航天局总干事还特意出来打气。 这哪是失败后的自我安慰,分明是知道必须自己搞发射能力的紧迫感 —— 以前欧洲发射要么靠俄罗斯,要么看美国脸色,现在挪威安岛航天中心专门为伊萨尔火箭建了设施,英国萨克萨沃德太空港也给德国火箭留了位置,就算火箭炸了也得接着干,毕竟太空通道握在别人手里,安全感永远是别人给的。 德国心里门儿清,光砸钱还不够,得把产业链拉起来。2026 年国防预算里藏着玄机,60 多份军备订单都优先给欧洲本土企业,30 到 50 亿欧元的 “欧洲战斗机” 项目、100 亿欧元的 “拳师犬” 步兵战车项目,都是在给本土军工输血。 太空领域更不例外,除了伊萨尔,德国还有奥格斯堡火箭工厂、HyImpulse 等一批初创公司,就算 RFA One 火箭在英国测试失败,英国民航局还是给了发射许可,欧洲盟友心里都清楚,德国挑头搞太空安全,其实是帮整个欧洲摆脱对美依赖。 这转向早就有苗头了,2024 年德国军费已经冲到全球第四,连续三年增长,太空投入不过是把 “防务自主” 从地面搬到了太空。 毕竟现在太空里全是门道,导航、通信、侦察样样离不了,要是卫星被干扰、被击落,地面上的电网、交通、金融都得瘫痪。 俄乌冲突里就有先例,卫星信号一断,战场态势感知都成问题,德国不可能没看在眼里。美国自己建了太空军,却没想着带欧洲玩,德国只能自己组队,350 亿欧元买的不只是卫星和火箭,更是未来在全球安全格局里的话语权。 以前德国总想着 “韬光养晦”,靠着制造业和福利制度过日子,现在算是想通了,没有太空安全托底,经济再强也是虚的。 1.35 万亿的福利支出背后,得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才能维持,要是哪天太空通道被掐断,民生福利都可能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