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据说,欧洲的小偷居然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可以去偷中国人的钱财和物品,但是绝对不

据说,欧洲的小偷居然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可以去偷中国人的钱财和物品,但是绝对不能偷中国人的手机。   这些变化是五六年才逐渐形成的。在那段时间里,中国游客几乎成了街头小偷的首选目标。   因为走到巴黎的大街上,或者停在罗马斗兽场边,一眼就能看出谁是中国游客:他们手上大包小包,腰里还挂着一个鼓鼓的钱袋。   那时候很多人习惯带大量现金,还有不少人刚在名店买完奢侈品就提在手上。对于小偷来说,这些人简直是“现成的提款机”。   有人旅行团刚下车吃个午饭,回来就发现车上所有行李都被搬空;有人拎着新买的包走在街上,下一秒就被飞过来的摩托骑手直接拽走。   甚至一些明星也没能幸免,昂贵的相机、包包都可能转眼消失。小偷们明白,只要盯住这一群人,总能有收获。   但几年后,情况完全不同了。小偷们猛然发现,以前抢到手就能卖钱的“宝贝”,现在几乎没法再变现。   钱包里几乎没有现金,最多只有点零散硬币,现在中国游客在海外买东西都是拿手机扫码或刷银联卡,不管是大超市、奢侈品店还是小摊都能用。   小偷折腾半天拿走一个鼓鼓的钱包,翻出来却只有几张塑料卡,这样的买卖完全没意义。   真正让他们避之不及的,其实是中国人随身带的手机。和几年前不同,现在的手机一旦被偷走,立刻就会被失主锁死,常常还会启动定位功能。   之前还有过中国留学生在伦敦追着定位一路把小偷堵住的事,小偷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就算侥幸把手机送进黑市,有经验的人也不愿意收,因为破解需要花大量成本,甚至还可能被警方顺着信号追查过去。   换句话说,这东西已经不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随时引来麻烦的“烫手山芋”。   除了钱和手机不再好偷,中国游客自身的态度也和从前完全不同了。以前很多人丢了东西忍气吞声,不会去报警,觉得说不清楚还麻烦。   可现在的年轻人敢于面对,敢去追,就算语言有障碍,也有人当场拉着路人报警。甚至在米兰的地铁站,有女生直接扒开车门追小偷,场面很快就引来关注。   加上各地警方逐渐开始提供中文指引,使馆出面协调,游客的底气更足了。小偷再也不能指望“得手就能稳稳走人”,反而要担心被堵个正着。   所以,那些所谓的“不偷手机”的“规矩”,根本不是小偷良心发现,而是他们算清了账。   没钱可拿的东西不值得冒险,手机带来的风险远高于可能的收益,而游客本身也不再是过去好欺负的模样。   对于靠偷窃吃饭的小偷来说,这就是再简单不过的选择:高风险、低回报的事,谁还愿意去干。   实际上,这个变化揭示了更深层的一点。小偷的选择,不过是社会变化在阴影里的投射。   当一个群体的消费方式彻底改变,科技防盗做到了“滴水不漏”,同时人们的维权意识也一点点觉醒,就连惯于偷窃的人都会被迫调整目标。   如今欧洲那些游客聚集的地段,依旧能看到流窜的小偷,但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慢慢转移。对中国游客来说,旅行依旧需要保持警惕,却再也不是那个“背着一摞现金走四方”的年代了。   想明白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何区区一个“不偷手机”的行规,能恰好折射出中国人在海外形象的巨大变化。   这背后是支付革命带来的便利,是科技打造的安全壁垒,更是整个群体心态的成熟。小偷们最清楚,他们惹不起的已经不只是一个手机,而是一个正悄然改变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