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比美国还高出18%,街头安全到可以夜不闭户;如今到处都是难民,本地人都不敢出门,但这全都是他们的圣母心发作导致的!上世纪90年代的瑞典,是真把“人间天堂”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900来万人口的小国,1990年人均GDP就飙到3万美元,比同期美国高出近三成,妥妥的躺着赚钱。街上跑的全是沃尔沃、萨博,爱立信手机、ABB机器人霸占全球市场,工业实力硬得没话说。老百姓的日子更是蜜里调油:看病挂号费就那么点,从小学到大学一分钱不花,女人生孩子能休480天带薪产假,就算失业了,每月也能领原工资80%的救济金。最让人羡慕的是治安,晚上睡觉不锁门都没人敢碰,孩子放学自己背着书包跑回家,家长压根不用操一点心。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年,这好日子就被自己亲手作没了。根子就出在2013年那纸移民法案上,当时的首相赖因费尔特打着“解决老龄化、补充劳动力”的旗号,推动议会通过了宽松得离谱的移民政策,中东、非洲的难民申请门槛直接降到了地板价。初衷听着挺美,瑞典当时生育率跌到1.9,老年人占比快20%,医院、公交都缺人手,想靠移民给福利体系“输血”。可政策一落地,就彻底失控了。2013年就涌来5万多庇护申请者,2015年欧洲难民潮一来,瑞典直接敞开国门接收了16.3万名难民,相当于全国人口的1.6%,成了欧盟人均接收难民最多的国家。政府大方得很,给难民发免费住房、医疗保险,每月还有相当于本地最低工资的现金补贴,有孩子的家庭还能多领一份津贴。可他们忘了算最关键的账:这些移民80%是18到35岁的男性,大多不会瑞典语,技能也跟本地岗位对不上号,根本没法当“劳动力补丁”。麻烦很快就找上门了,瑞典移民局的数据显示,这些难民的失业率常年居高不下,很多人靠补贴闲在家,街头闲逛的年轻男性越来越多,社会摩擦跟着炸了锅。2019年半年时间里,瑞典就发生了268起枪击案和108起爆炸案,大多集中在马尔默、斯德哥尔摩的移民聚居区,爆炸物都成了帮派争地盘的工具。更揪心的是性犯罪,报案数从2013年的6000多起涨到2020年的9000多起,欧洲范围内连续几年排第一。瑞典电视台调查发现,843起强奸案里,58%的罪犯有外国背景,陌生人强奸案中更是80%是移民。本地人彻底慌了,以前晚上敢独自逛公园,现在出门得揣着警报器,商场早早关门,公园门口全是巡逻警察。更让他们憋屈的是公共资源被稀释:以前看病打个电话就能约到专家,现在斯德哥尔摩居民看专科平均要等3个多月;住房缺口越来越大,本地人排队好几年才能拿到保障房,难民却能优先安置。2015年光安置难民就花了84.1亿美元,占财政预算的4%,福利支出占GDP比例从2010年的28%涨到35%,可本地人到手的补贴反而降了12%。有居民吐槽:“我们反倒成了自己国家的二等公民。”更讽刺的是,政府为了“遮丑”,居然下令禁止媒体披露犯罪嫌疑人的国籍和族裔,把移民犯罪变成了“不能说的秘密”。可纸包不住火,民意彻底反噬了。以前根本排不上号的极右翼瑞典民主党,靠反移民口号一路崛起:2010年得票率才5.7%,2018年涨到17.6%,2022年直接冲到20.5%,成了议会第二大党,连传统政党都得看它脸色。这选票背后,全是瑞典人对当年政策的愤怒。直到这时候,瑞典政府才急着踩刹车:2016年起大幅削减难民配额,把每年接收量从16万砍到不到3万,还收紧了居留申请,甚至要强制遣返违法移民。可破镜难圆,社会分裂已经成了定局。移民聚居区形成“平行社会”,瑞典语没人说,本土文化进不去;极右翼和左翼天天吵架,政坛陷入内耗。虽然2024年瑞典GDP靠出口涨了1%,制造业略有回暖,但那股“人人安心”的社会氛围,早就没了踪影。现在的瑞典,全球和平指数从2013年的第11名跌到2023年的第28名,安全排名掉出前20。幸福指数看着还在前六,但年轻人的幸福感早不如前,老年人也开始担心福利缩水。说到底,瑞典不是毁在难民手里,而是毁在自己的“理想主义泛滥”。以为靠宽松政策就能解决老龄化,以为高福利能消化一切文化冲突,却忘了任何政策都得有边界,任何善意都得讲底线。曾经的北欧神话碎了,碎得一点都不冤枉。这哪是“蠢”,分明是把国家当试验场的任性。要是时光倒回2013年,瑞典人估计得按住当年拍板移民政策的政客:别瞎折腾了,好好过日子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