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移民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比美国还高出18%,街头安全到可以夜不闭户;如今到处都是难民,本地人都不敢出门,但这全都是他们的圣母心发作导致的!上世纪90年代的瑞典,是真把“人间天堂”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900来万人口的小国,1990年人均GDP就飙到3万美元,比同期美国高出近三成,妥妥的躺着赚钱。街上跑的全是沃尔沃、萨博,爱立信手机、ABB机器人霸占全球市场,工业实力硬得没话说。老百姓的日子更是蜜里调油:看病挂号费就那么点,从小学到大学一分钱不花,女人生孩子能休480天带薪产假,就算失业了,每月也能领原工资80%的救济金。最让人羡慕的是治安,晚上睡觉不锁门都没人敢碰,孩子放学自己背着书包跑回家,家长压根不用操一点心。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年,这好日子就被自己亲手作没了。根子就出在2013年那纸移民法案上,当时的首相赖因费尔特打着“解决老龄化、补充劳动力”的旗号,推动议会通过了宽松得离谱的移民政策,中东、非洲的难民申请门槛直接降到了地板价。初衷听着挺美,瑞典当时生育率跌到1.9,老年人占比快20%,医院、公交都缺人手,想靠移民给福利体系“输血”。可政策一落地,就彻底失控了。2013年就涌来5万多庇护申请者,2015年欧洲难民潮一来,瑞典直接敞开国门接收了16.3万名难民,相当于全国人口的1.6%,成了欧盟人均接收难民最多的国家。政府大方得很,给难民发免费住房、医疗保险,每月还有相当于本地最低工资的现金补贴,有孩子的家庭还能多领一份津贴。可他们忘了算最关键的账:这些移民80%是18到35岁的男性,大多不会瑞典语,技能也跟本地岗位对不上号,根本没法当“劳动力补丁”。麻烦很快就找上门了,瑞典移民局的数据显示,这些难民的失业率常年居高不下,很多人靠补贴闲在家,街头闲逛的年轻男性越来越多,社会摩擦跟着炸了锅。2019年半年时间里,瑞典就发生了268起枪击案和108起爆炸案,大多集中在马尔默、斯德哥尔摩的移民聚居区,爆炸物都成了帮派争地盘的工具。更揪心的是性犯罪,报案数从2013年的6000多起涨到2020年的9000多起,欧洲范围内连续几年排第一。瑞典电视台调查发现,843起强奸案里,58%的罪犯有外国背景,陌生人强奸案中更是80%是移民。本地人彻底慌了,以前晚上敢独自逛公园,现在出门得揣着警报器,商场早早关门,公园门口全是巡逻警察。更让他们憋屈的是公共资源被稀释:以前看病打个电话就能约到专家,现在斯德哥尔摩居民看专科平均要等3个多月;住房缺口越来越大,本地人排队好几年才能拿到保障房,难民却能优先安置。2015年光安置难民就花了84.1亿美元,占财政预算的4%,福利支出占GDP比例从2010年的28%涨到35%,可本地人到手的补贴反而降了12%。有居民吐槽:“我们反倒成了自己国家的二等公民。”更讽刺的是,政府为了“遮丑”,居然下令禁止媒体披露犯罪嫌疑人的国籍和族裔,把移民犯罪变成了“不能说的秘密”。可纸包不住火,民意彻底反噬了。以前根本排不上号的极右翼瑞典民主党,靠反移民口号一路崛起:2010年得票率才5.7%,2018年涨到17.6%,2022年直接冲到20.5%,成了议会第二大党,连传统政党都得看它脸色。这选票背后,全是瑞典人对当年政策的愤怒。直到这时候,瑞典政府才急着踩刹车:2016年起大幅削减难民配额,把每年接收量从16万砍到不到3万,还收紧了居留申请,甚至要强制遣返违法移民。可破镜难圆,社会分裂已经成了定局。移民聚居区形成“平行社会”,瑞典语没人说,本土文化进不去;极右翼和左翼天天吵架,政坛陷入内耗。虽然2024年瑞典GDP靠出口涨了1%,制造业略有回暖,但那股“人人安心”的社会氛围,早就没了踪影。现在的瑞典,全球和平指数从2013年的第11名跌到2023年的第28名,安全排名掉出前20。幸福指数看着还在前六,但年轻人的幸福感早不如前,老年人也开始担心福利缩水。说到底,瑞典不是毁在难民手里,而是毁在自己的“理想主义泛滥”。以为靠宽松政策就能解决老龄化,以为高福利能消化一切文化冲突,却忘了任何政策都得有边界,任何善意都得讲底线。曾经的北欧神话碎了,碎得一点都不冤枉。这哪是“蠢”,分明是把国家当试验场的任性。要是时光倒回2013年,瑞典人估计得按住当年拍板移民政策的政客:别瞎折腾了,好好过日子不香吗?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比美国还高出18%,街头安全到可以夜不闭户;如今到处都是难民,本地人都不敢出门,但这全都是他们的圣母心发作导致的!回想起来,三十年前的瑞典那叫一个风光无限。1995年,人均GDP足足有3万美元出头,按当时汇率算,比美国的2.7万美元高出差不多10%,但考虑到购买力平价啥的,实际差距拉得更大,接近18%。国家靠着萨博飞机、沃尔沃汽车和爱立信的通信设备,出口全球,钱袋子鼓鼓的。社会福利体系也牛,医疗教育全免费,带薪假长得让人眼红。那时候犯罪率在欧洲最低,谋杀案一年就那么几起,街头随便走,门都不用锁。谁能想到,这么个模范生,现在却因为一腔好心,搞得自己焦头烂额。问题出在哪儿?说白了,就是那股子道德优越感作祟。从上世纪70年代起,瑞典就开始推宽松移民政策,本意是人道主义,帮帮那些逃难的家伙。早期移民多来自芬兰或南欧,文化相近,融入快,没啥大动静。可到了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一爆发,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的战火把人往外赶,瑞典政府脑子一热,直接开了大门。那年一口气接了16.2万多庇护申请者,全国人口才1000万出头,这比例搁美国身上,等于一年吸纳500万。时任首相斯特凡·洛夫文公开表态,说欧洲不能筑墙啥的,摆出一副国际大哥的架势。可这规模完全超负荷,住房就业医疗,全线崩盘。先说治安,这变化最扎眼。90年代,瑞典的致命暴力率低到尘埃里,枪击案几乎绝迹。现在呢?过去15年,瑞典的枪杀死亡率是欧洲平均的两倍半,2023年爆炸案和枪击案创纪录,很多直接跟移民背景的帮派挂钩。官方数据摆在那,移民在暴力犯罪中占比高得吓人,抢劫谋杀啥的,七成以上涉案者是外来人口。那些聚居区,毒品交易帮派火拼成日常,警方直言有些社区控制不住。本地人出门得掂量掂量,尤其是夜里,曾经的夜不闭户,现在成了笑话。根子在文化宗教差异上,新移民多带传统背景,跟瑞典的性别平等自由主义撞车,学校教性教育进化论,他们家有的还拒上体育课,这矛盾一攒,社会就撕裂了。经济上更是一团糟。高福利本是瑞典的招牌,全民医保免费教育养老全包。可难民潮一来,每人安置成本上万美元,住房医疗语言课全算上。2015那批人,一年光额外支出就超100亿美元,占GDP两成多,全压在纳税人肩上。税率蹭蹭上涨,医院排队长,学校班额爆满,租金飞天。中产阶级算账算到吐血,福利享受不到从前那份滋味。就业呢?官方统计,2015涌入的难民,真正进劳动力市场的比例低得可怜,好多长期靠补助过日子,这不光拖经济,还养成制度毛病。企业一看税重,纷纷外迁,制造业优势溜走,财政窟窿越来越大。话说回来,移民本该是补充劳动力,可现实是初期冲击大,GDPpercapita和就业率都往下掉,尤其是难民年龄大、生产力低的那批。能源政策也帮倒忙。2010年前后,为追绿色梦,政府关了好几座核电站,目标2030年全靠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听起来美,可不稳定啊。2021年冬天,风小了,发电量暴跌,电价翻三倍,家庭账单高到得贷款付。政府一看不对劲,又宣布重启核建新堆,这前后摇摆,花钱如流水,还砸了公信力。核电本是瑞典低碳支柱,早年公投都决定留着用,现在折腾来折腾去,能源安全成问题,经济雪上加霜。政策总算开始转弯。2015年底,政府上边境检查,桥头设卡查护照。2016年,永久居留变临时,家庭团聚门槛高,驱逐失败申请者。2017年再紧,庇护申请锐减。2022年大选,极右翼民主党拿20%票,主流党不得不让步,新政府上台后更狠。2024年,庇护许可创最低纪录,2025年继续,公民资格从5年拉到8年,还得证明不靠社福。出境人数超入境,机场遣返航班多起来。预算里加钱推自愿遣返,2026年金融援助翻倍。可话说回来,枪击爆炸没停,2023年斯德哥尔摩公寓炸弹案,2024年帮派火拼继续,社区对立深。到2025年9月,瑞典的难民形势稳住了,庇护申请剩几千,远低于峰值。政府吹嘘净移民零,可经济学家摇头,说好处debatable,增长慢,失业隐忧在。移民整合失败,公共安全成痛点,右翼势力还抬头。话说这事儿,善意没错,可没理性配,承载力超了,就自食恶果。瑞典从天堂掉地狱,不是天灾,是人祸。政策摇摆,社会裂痕,经济根基晃荡,本地人怨声载道。教训摆这儿,其他国家得长眼,开放大门前,先量量自家兜多深。移民对经济的冲击不是一锤子买卖。研究显示,难民初期拉低人均收入,但长期看,劳动力补充有0.8%正效。可瑞典这波,年龄结构偏大,教育水平低,短期负重太猛。福利体系本就高荷重,移民依赖率高,纳税人负担翻倍。企业外迁不光税,还因劳动力不稳,沃尔沃部分线移东欧。能源那档子,核关后风光不济,2021危机后虽重启,可建堆周期长,花销大,短期电价高企,家庭贷款多。
“结婚就能拿绿卡?”广州现在说:不演了。2023年1-6月,237个外籍配偶

“结婚就能拿绿卡?”广州现在说:不演了。2023年1-6月,237个外籍配偶

“结婚就能拿绿卡?”广州现在说:不演了。2023年1-6月,237个外籍配偶被当场拒签,理由只有三个字——假结婚。数字比去年涨了四成,听着就肉疼。中介还在朋友圈打广告:八万块包过,材料全包。他们嘴里“共同生活证明”,其实就是P几张合照,再租个房拍水电单。移民官现在直接把人分开问:昨晚吃啥?对方穿啥颜色袜子?答不上来,直接盖章拒。更扎心的是,民政局刚公布:涉外婚姻三年内的离婚率38%,女方提离的占七成。你说这结婚拿绿卡,到底是奔着感情去的,还是奔着那本绿卡去的呢?广州这事儿啊,就挺能说明问题的。2023年上半年,237个外籍配偶被拒签,全因为假结婚,这数字比去年涨了四成,想想都让人觉得荒唐。再看看那些中介,简直是把这事儿当成了一门生意,朋友圈里公然打着广告,八万块钱就包过,材料还全包。他们所谓的“共同生活证明”,说白了就是P几张合照,再租个房拍点水电单,这不是糊弄人嘛!可别以为移民官都是吃素的,现在人家可精明着呢,直接把两个人分开问,昨晚吃啥啦?对方穿啥颜色袜子呀?答不上来,那就不好意思了,直接盖章拒签。还有那民政局公布的数据,涉外婚姻三年内的离婚率38%,女方提离婚的占七成,这比例可真不低啊。这说明了啥?是不是好多人结婚就是为了拿绿卡,等绿卡到手了,这婚姻也就没啥用了,就开始各奔东西了?这种假结婚的现象,真的是挺让人反感的。它破坏了婚姻的神圣性,把好好的婚姻当成了获取利益的工具。而且,这也给真正因为爱情而结婚的外籍配偶带来了麻烦,以后移民官审查肯定会更严格,他们的手续可能也会更繁琐。再说了,这些假结婚的人,他们就没想过后果吗?一旦被发现是假结婚,那可不仅仅是拒签这么简单,可能还会面临法律责任呢。为了一张绿卡,值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我觉得吧,咱们国家对于移民的政策,还是得再严格一些,对于这种假结婚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移民中介的监管,不能让他们再这么明目张胆地搞这种违法的事情了。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绿卡婚姻广州结婚登记
争议!白宫近日贴出一张特朗普接见5名美国青年的合影,这5人在7月的国际物理学奥林

争议!白宫近日贴出一张特朗普接见5名美国青年的合影,这5人在7月的国际物理学奥林

争议!白宫近日贴出一张特朗普接见5名美国青年的合影,这5人在7月的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为美国赢得金牌。然而他们5人都来自移民家庭,分别来自当今在美国被“妖魔化”最严重的三个国家:中国3人、俄罗斯1人、印度1人。“MAGA”们不高兴了:他们“不是美国”。而自由派则指出,接见这5名青年才俊的这位白宫主人是美国历史上最反移民的总统。更有人反讽说:不得了,他们怕是要抢走美国人的工作了,白宫应该把他们抓起来,就地遣返。客观说,没有移民,当初就没有美国。没有移民,今天的美国p都不是。而且重要的是,尽管实际情形很复杂,但美国总体上吸引并留住了一代又一代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优秀移民,使他们共同为美国效力。今天美国社会是真的开始仇视移民了,原因十分深刻。这很可能是美国国运来到转折点的历史性报时。
全智贤并不是真正的韩国人,而是移民过去的,原名王智贤,父亲是中国人,祖籍山东。但

全智贤并不是真正的韩国人,而是移民过去的,原名王智贤,父亲是中国人,祖籍山东。但

全智贤并不是真正的韩国人,而是移民过去的,原名王智贤,父亲是中国人,祖籍山东。但是全智贤否认是中国人,认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韩国人,难怪心胸如此弹丸!
潘长江父女拍视频怒辟谣!“全家移民美国+4个泳池”全是假的,还否认卖假酒最

潘长江父女拍视频怒辟谣!“全家移民美国+4个泳池”全是假的,还否认卖假酒最

潘长江父女拍视频怒辟谣!“全家移民美国+4个泳池”全是假的,还否认卖假酒最近潘长江和女儿潘阳,专门录了段视频回应网上的谣言,把“全家移民美国”“家里有4个泳池”的说法狠狠澄清了一遍,语气里满是无奈。这事的起因特离谱——一家人去三亚玩,潘阳在酒店拍了几张照片发社交平台,结果被人转载后就变了味:“潘长江家有4个泳池,他们早就移民美国了”。面对这离谱传言,潘长江在视频里哭笑不得地吐槽:“我心想,我家连4个洗手池都没有呢,哪来的4个泳池?这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啥手段都用啊!”除了澄清移民和泳池的事,潘长江还首度回应了“卖假酒”的传闻,他直言:“我从来没专门解释过这事,但大家想想,要是真卖假酒出事儿了,我还能坐在这儿录视频吗?”其实这不是潘长江第一次辟移民的谣了。早在2023年,网上就传过“潘长江全家移民美国”,当时他也拍了视频回应,女儿潘阳还故意问:“爸爸,网上说咱移民美国了,我咋不知道?”潘长江当时特坚定:“别说你不知道,我自己都不知道!这是我的根,我哪儿都不去。”视频最后,父女俩还特意配上了“不信谣,不传谣,谣言止于智者”的图片,就是希望大家别被假消息带偏。公开资料显示,潘长江1957年出生在黑龙江牡丹江,既是演员,也当过导演、主持人和歌手。近些年他常活跃在短视频平台,偶尔也会出现在综艺和地方台晚会上。说到底,网络传言真得辨辨真假,别让没影的事,平白给别人添堵。编辑夏雨信息来源红星新闻

5000万港元降至3000万港元 香港放松投资移民买房门槛

他表示,近三年来仅处理过3宗投资移民案例:“投资移民新政性价比仍不高,而且吸引力不是很大,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做投资移民,他不一定考虑香港,很多人会选择直接去外国,例如新加坡。与投资移民相比,移民中介更关注“高才通...
德国那些大人物,昨晚估计都没睡好。不是因为咖啡喝多了,是吓的。他们嘴里那个“极

德国那些大人物,昨晚估计都没睡好。不是因为咖啡喝多了,是吓的。他们嘴里那个“极

德国那些大人物,昨晚估计都没睡好。不是因为咖啡喝多了,是吓的。他们嘴里那个“极右翼”政党,那个天天被骂上新闻的德国选择党(AfD),在德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动机”州,拿下了史无前例的选票。北威州可不是小地方,它是德国的“经济心脏”,汽车、化工这些撑着德国经济的产业全在这儿扎根。以前选择党在这儿最多也就拿6%的票,这次直接飙到18.7%,票数翻了三倍还多!这数据一出来,全德国都傻了眼,谁都没料到,极右翼能在工业强州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说到底,还是老百姓的日子太憋屈了!就说俄乌冲突后,德国政府一声不吭砸了1000亿欧元买坦克,转头对老百姓的难处却视而不见。北威州有个开汽车零部件厂的老板,手下800多个工人等着发工资,可这两年能源价格涨得离谱,生产成本多了30%,他求政府给点补贴,结果连个回音都没有。“政府宁愿花钱搞防务,也不管我们的饭碗能不能保住!”这话一传开,不少老板和工人心里都凉了,转头就把票投给了选择党。年轻人的日子更不好过。北威州首府杜塞尔多夫的房价,五年涨了快70%,可工资只涨了11%。28岁的程序员马克,每个月一半工资都要交给房东,连周末喝杯咖啡都得算计着来。社民党、联盟党这些大党,喊了十年“住房改革”,到最后啥实际动作都没有。选择党一句“要冻结租金涨幅”,虽然听着激进,可在年轻人眼里,总比那些光说不做的大党靠谱,于是不少年轻人第一次把票投给了这个“争议党”。更让人意外的是,选择党还在偷偷“搞联盟”。今年3月,他们的主席魏德尔悄悄去了意大利,和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的团队聊得火热,俩人还约定要在欧盟里一起“收紧移民政策”。回头选择党就在德国造势,说“意大利现在遣返非法移民的比例都到40%了,咱们德国还在盲目包容!”这话一下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2023年德国收了120万非欧盟移民,可三分之一都没找到工作,住房、就业全被挤得满满当当,老百姓能不闹心吗?再看那些主流大党,简直是在“自毁前程”。选举前他们推出的“经济复苏计划”,不是说要给企业补贴,就是喊着要搞绿色转型,全是些不接地气的空话。更搞笑的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还在互相甩锅。北威州州长拉舍特选输了,就骂联邦政府的移民政策“捆住了州政府的手”;联邦内政部反过来怼他“是你们州没把移民安置好”。俩人吵得面红耳赤,选择党在旁边看热闹,还趁机煽风点火说“你看这政府多无能,连自己人都吵个不停”,一下又拉了不少选票。其实仔细想想,选择党能崛起,不全是因为它有多厉害,更多是老百姓在“用选票抗议”。有个出口民调显示,只有23%的人选选择党是真认同它的“反欧盟”主张,58%的人只是想“逼那些大党改改政策”。可不管怎么说,这次选举已经把德国政坛搅得天翻地覆—以前都是大党联合执政,现在选择党在北威州站稳了脚,2025年联邦选举说不定真能掀起更大的风浪。接下来的德国,麻烦还在后头。选择党要想稳住脚跟,不能只靠喊口号,得真能解决老百姓的住房、就业问题;那些大党要是还不醒悟,继续摆烂,迟早得被选民抛弃。更关键的是,德国是欧盟的核心,它这边政治风向变了,整个欧盟的移民政策、防务计划说不定都要跟着改。现在谁也说不准,德国会不会真的迎来一个“极右翼主导”的新时代但有一点能肯定—那个“大党说了算、极右翼靠边站”的日子,是真的要过去了。
发现没,英法德这些国家动不动街头抗议、暴乱、打砸,其最大的原因就是本土居民与移民

发现没,英法德这些国家动不动街头抗议、暴乱、打砸,其最大的原因就是本土居民与移民

发现没,英法德这些国家动不动街头抗议、暴乱、打砸,其最大的原因就是本土居民与移民群体之间的冲突。多一个外来移民就多一份口粮,这些国家不像美国是纯移民国家,他们在接受了大量中东、北非难民后,不得不从本土居民的福利池子抽调部分资源给新移民。2015年,欧洲大陆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难民潮。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战乱,迫使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背井离乡,跨越地中海,涌向他们心中最后的避难所——欧洲。德国总理默克尔那句“我们能做到”,让德国在一年内接纳了近百万难民,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国也相继敞开大门。这本是人道主义的壮举,却悄然埋下了社会撕裂的种子。起初,欧洲民众对难民展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与包容。社区中心开设语言课程,志愿者组织分发衣物食品,政府提供临时住所和医疗援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浮现。难民的安置需要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答案很简单:从公共福利池中抽取。原本用于支持本土低收入家庭、退休老人和残疾人的福利预算,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给新来的移民。教育系统面临压力,学校需要额外聘请教师教授非母语课程。医疗资源变得紧张,医院急诊室里,既有本土居民等待治疗,也有难民排队问诊;住房市场更是供不应求,租金上涨,低收入家庭被迫搬离市中心,迁往更远的郊区。如果说经济压力是矛盾的导火索,那么文化差异则是加剧冲突的燃料。欧洲社会以个人主义、性别平等和世俗化为核心价值观,而许多来自中东、北非的难民,则深受宗教传统和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女性在公共场所的着装、同性恋群体的权益、宗教符号在公共空间的展示……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异,在日常交往中不断摩擦,逐渐演变成不可调和的分歧。更让本土居民感到不安的是,他们发现,尽管自己缴纳着高额的税款,却要为新移民的福利买单,而自己的生活水平似乎并没有因此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这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感觉,像一颗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不满与愤怒的参天大树。于是,街头抗议成了表达诉求的直接方式。从最初的和平游行,到后来的打砸抢烧,抗议的形式越来越激烈,参与的人群也越来越复杂。有失业的工人,有对现状不满的青年,也有被极端思想煽动的群体。他们高举“还我工作”“停止移民”的标语,将矛头直指政府和移民群体。而政府呢?一方面要维护社会秩序,防止暴力升级;另一方面又要平衡人道主义责任与本土居民的利益,左右为难。这场冲突的本质,其实是资源分配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危机。欧洲国家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繁荣时,或许未曾料到,当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原有的社会结构会如此脆弱。移民不是问题的根源,如何管理移民、如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融合,才是摆在欧洲面前的真正难题。如今,巴黎的街头依旧喧嚣,柏林的地铁站仍在修复,伦敦的市中心依然回荡着口号声。这场冲突何时能平息?或许,只有当欧洲国家找到一种既能保障本土居民利益,又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新模式时,答案才会揭晓。你怎么看待这场持续多年的冲突?是移民的错,还是欧洲社会自身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今天获悉,一位从前的同事早在十年前就移民澳大利亚了。要是换作别人,我或许会觉得稀

今天获悉,一位从前的同事早在十年前就移民澳大利亚了。要是换作别人,我或许会觉得稀

今天获悉,一位从前的同事早在十年前就移民澳大利亚了。要是换作别人,我或许会觉得稀松平常。可这位同事,十足是个闷葫芦,一整天都难得说上一句话。像他这样的人居然也能移民,实在令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