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弹射之后,我们可以简单对比一下中国和美国。 93 阅兵的亮相阵容里,多款装备的技术特性曾引发广泛关注。地面装备中,主战坦克的动力系统与火控精度实现双重提升,防护能力通过复合装甲技术得到强化。 防空体系展示了多层次拦截能力,从近程到中远程的防御装备形成衔接,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空中目标。这些装备的集中呈现,印证了装备体系化建设的推进成果,每个装备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能融入整体作战网络发挥作用。 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的成熟,让中美海军装备的对比有了具体落点。美国福特级航母同样配备电磁弹射系统,但中国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径,且公开信息显示福建舰相关装置的可靠性更具优势。 电磁弹射的核心价值在于改变舰载机的出动效率与作战效能,没有这项技术,舰载机无法实现满油满弹起飞,作战半径和打击力度都会受限。福建舰上,歼 - 15T、歼 - 35 和空警 - 600 已完成弹射起飞训练,30 吨级的重载战斗机与百公斤级的无人机都能通过这套系统高效出动。 舰载机编队的构成差异正在缩小。美国计划 2030 年为单艘航母配备 44 架舰载战斗机,包括 20 架 F-35C 隐身战斗机。中国双航母编队的舰载机数量已超过 54 架,其中歼 - 35 隐身战斗机的搭载数量逐步提升,与歼 - 15T 形成协同作战能力。 山东舰搭载的歼 - 15D 电子战攻击机,能在电磁对抗中发挥作用,弥补了此前在特种机型上的部分差距。空警 - 600 通过电磁弹射实现上舰,让航母战斗群获得了更远距离的态势感知能力,相当于增加了空中指挥与预警核心。 航母编队的整体作战效率有了具体参照。辽宁舰曾创下单日出动 45 架次舰载机的记录,按双航母编队计算,每日出动架次可达到 90 架次,这一数字已超过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单艘航母的日均出动量。 舰载机的打击能力同样可观,歼 - 15 在挂载空空导弹的同时,还能搭载精确对地武器,作战半径超过 1000 公里,24 小时内可向战区投放大量精确制导武器。福建舰加入后,单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将进一步提升,预计 2030 年前中国三支航母编队可形成对抗美国两个航母战斗群的能力。 美国在航母数量上仍保持优势,现有 11 艘航母,平时可在前沿海域部署 3 至 4 艘,西太平洋地区通常部署 2 艘左右。 中国海军则通过双航母编队的常态化运行积累经验,055 万吨驱逐舰、052D 型驱逐舰与 901 型综合补给舰构成的配套舰艇群,已能为航母提供全方位保障,形成完整的作战体系。 这种体系化建设的思路,与美国海军的编队配置逻辑形成呼应,都是通过各舰种的功能互补实现整体战力提升。 技术自主化是双方对比中不可忽视的维度。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实现了自主设计、研发与制造,核心设备不存在外部依赖。 93 阅兵展示的多款装备,从动力系统到制导技术,也都标注着自主创新的印记。这种自主能力的积累,让装备发展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得到保障,为后续技术迭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