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9年,王明的全家福,几年后王明带着全家人乘苏联飞机赴莫斯科看病,并且一去不

1949年,王明的全家福,几年后王明带着全家人乘苏联飞机赴莫斯科看病,并且一去不返,后来全家更是加入了苏联国籍,由苏联直接补贴生活,平时生活无忧,据说在莫斯科生活得很好,时至今日,王明后代目前还在俄罗斯,他早就融入俄罗斯生活。 王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并非完全是个“局外人”。他当时还担任着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甚至挑大梁,主持起草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婚姻法》。据当时参与工作的同志回忆,王明为了这部法律,曾滔滔不绝口述了17个小时,稿子改了四十多遍,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毛主席也对这部法律评价很高,说它是“摧毁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有力武器”。从这些细节看,王明当时的工作还是相当投入的,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可历史的旧账,总是沉甸甸地压在肩上。对于过去在党内犯下的路线错误,王明始终没能拿出一个让中央满意的深刻反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要求他写一份声明书,他口头答应了,却一直拖着。后来刘少奇同志亲自找他谈话,中央政治局也下了决议催促,他还是用一种近乎“耍赖”的方式,表示自己完全接受《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但就是不肯对自己当年的错误再做深入的剖析。 这种顽固的态度,让他在政治上越来越被动。加上他身体一直不好,到了1950年下半年,病情加重。于是,他向中央提出了去苏联治病的要求。考虑到当时苏联的医疗条件确实比国内好,中央很快就批准了。1950年10月25日,王明带着妻子孟庆树、两个儿子以及医护保姆一行人,登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 这一去,就是三年。1953年底,王明一家回到了北京,中央领导同志也很关心他的身体,董必武还亲自上门看望,劝他安心休养。可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加上法制委员会被撤销,他在政府里也没了具体职务,心里愈发苦闷。到了1956年,他又一次向中央提出,要去苏联看病。中央再次同意了。可这一次,他带着全家登上苏联飞机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一走,彻底改变了他和整个家庭的命运。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王明成了苏联方面攻击我们的一个“活靶子”。他化名“马马维奇”、“波波维奇”,在苏联的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猛烈攻击我们党和毛主席。一个曾经的中共早期领导人,最终却成了在异国他乡,靠着攻击自己的祖国和同志来换取安稳生活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剧。1974年,70岁的王明在莫斯科病逝,至死也未能重返故土。 而他的三个孩子,则在这场巨大的历史漩涡中,活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大女儿王芳妮,其实早在1937年王明夫妇回国抗战时,就被托付给了当时的共产国际总负责人季米特洛夫当养女。她从小在苏联长大,接受的是纯粹的苏式教育,连中文都不会说,对父母的祖国没有任何概念。后来,她甚至加入了苏联空军,成为一名女飞行员,嫁给了一个苏联人,彻底融入了当地社会。王芳妮一生从未回过中国,1985年在莫斯科病逝,对她而言,苏联才是她唯一的祖国。 长子王丹芝,1956年跟着父母去了苏联,后来在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了苏联的科研院所,成了一名科学家。他和父亲一样,娶了一位莫斯科姑娘,在那里生儿育女,扎下了根。他对中国的态度,可以说是相当冷淡,几乎断了所有联系。就在两年前的2023年10月,84岁的王丹芝在莫斯科家中病逝,俄罗斯媒体报道时,也只是称他为“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一直生活在俄罗斯的科学家”。 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王丹金。他也是在苏联长大的,毕业于被称为“苏联外交官摇篮”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后来在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工作。可苏联解体后,他的人生轨迹突然来个大转弯。他辞掉了研究所的“铁饭碗”,竟然在莫斯科办起了一个中国武术中心,教俄罗斯人打拳,据说还成了少林寺在俄罗斯的代表。 和哥哥姐姐不同,王丹金这些年频繁地回到中国。他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赞不绝口,积极参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就在2023年9月,他还率领俄罗斯代表团,到澳门参加了第十二届世界大健康论坛。可以说,他成了王家后代里,唯一一个还在努力维系着与中国血脉联系的人。一个曾经的“反共先锋”的儿子,最后成了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这历史的安排,真是比小说还精彩。 回过头来看,王明一家的命运,其实就是那个大时代无数家庭命运的一个缩影。一个人的政治选择,不仅决定了自己的结局,更深刻地影响了子女几代人的身份认同和人生轨迹。王明的孩子们,生在异国,长在异国,最终也归于异国。他们成了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说着流利的俄语,或许在某个冬日的午后,他们也会翻出那张1949年的全家福,看着照片上父母年轻的面庞,遥想那个他们从未真正踏足过的故乡。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28
用户10xxx28 21
2025-09-21 16:34
王明老婆是黄埔军校的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