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不再让中国转让高铁技术,起初越南觉得各国都会抢着来修他们的高铁,所以想来一个“一桃杀三士”,让几个国家斗来斗去,然后越南坐收渔翁之利。但是越南跑遍了全球,发现根本没人搭理他,就很是尴尬。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从2002年首次将高铁纳入规划,到如今终于确定“2027年开工、2035年完工”的时间表,这1500多公里的铁路,让越南走了22年的弯路。 最初,越南对高铁的期待,像握了张“万能牌”。他们把这条连接河内与胡志明市的铁路,视作国家现代化的象征。 设计时速350公里,能把南北通行时间从30多小时压缩到6小时,这样的“面子工程”,越南觉得各国都会抢着来做。于是,一套“一桃杀三士”的算盘在心里打响。 越南主动接触中、日、法三国,不急于定合作,而是让各国互相竞争,既想压低成本,更想一次性拿到全套高铁技术,甚至盼着能有“无偿转让”的惊喜。 在他们看来,“谁拿下越南高铁,谁就占了东南亚基建的先机”,各国没理由不妥协。 然而当越南拿出规划方案时,先被“钱”难住了,初期估算总投资超670亿美元,这比当时越南全年GDP的五分之一还多,仅凭本国财力根本扛不住。 中国企业提出“技术合作+本土培训”,但要求越南先完善基础工业配套;日本坚持“设备全进口”,核心的信号系统和列车制造技术绝不松手。 法国直接以“越南缺乏运营维护人才,项目风险过高”为由婉拒。 当他们带着方案跑遍全球时,周边国家的高铁已悄然落地。印尼雅万高铁用中国技术建成通车,中老铁路让老挝告别“无高铁时代”。 这些成功案例像一面镜子,照出越南的问题:不是各国不愿合作,而是越南自己没做好“接住技术”的准备。 没有产业链支撑,拿到图纸也造不出合格的轨道;没有专业人才,引进的列车连日常维护都要靠外人,这样的合作,对任何国家都是风险。 2023年,越南交通部门派人考察雅万高铁,看到中国工程师带着印尼工人调试信号,看到当地培训中心里满是学习列车维修的印尼学员时,他们突然明白。 高铁技术不是“买过来就能用”,而是要“跟着学、跟着做”才能真正掌握。回国后,越南的策略彻底变了,不再提“全套技术转让”。 而是把项目拆成“三步走”:先建基础轨道,用成熟设备保障通行;同步在国内建培训学校,派技术人员去中国、日本学习维护。 再逐步让本土企业参与零部件生产,哪怕一开始只能做简单的螺栓、电缆,也坚持“本土配套”。资金上也不再依赖外援,而是靠国家预算、发行专项债券和本土企业投资,减少对外依赖。 这种转变,藏着对“发展规律”的清醒。越南终于意识到,高端技术从来不是“讨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就像中国高铁,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花了十几年时间,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完整的产业链搭建,以及几十万技术工人的积累;日本新干线、法国阿尔斯通的技术,也都是几十年运营经验的沉淀。 2027年开工的钟声还没响,而越南已经明白:高铁的价值,不只是“快”,更是逼着国家补全工业短板、培养技术人才的过程。 这条1500多公里的铁路,终会成为越南现代化的见证,但真正珍贵的,是他们用22年明白的道理,发展没有捷径,稳扎稳打,才能走得远。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