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转变了。为什么转变,这不怪中国,责任全在泽连斯基。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坚持中立立场,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可没想到,乌克兰这边后来的做法越来越让人失望,最终导致两国在粮食贸易上的合作也出了问题。 要说中国和乌克兰的粮食合作,原本是挺好的。早在2021年,中粮集团就把乌克兰当成了重要的业务区域,在那里建了7个战略支点和4个粮仓,专门把当地的玉米、小麦这些农产品运到中国来。 那时候,乌克兰的玉米和小麦在咱们国家的进口粮食里占了不小的比例,2023年的时候,从乌克兰和巴西进口的玉米加起来能占到咱们进口总量的八成以上。可以说,咱们不仅自己需要这些粮食,也是在实实在在地支持乌克兰的经济。 但这一切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变了味。最明显的就是2025年3月的进口数据,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粮食的金额从一年前的1.413亿美元一下子跌到了只有6万美元,断崖式下跌。 有人可能会说,是不是中国自己粮食够了,所以进口少了?确实,这两年咱们国内粮食丰收,2024年玉米和小麦产量都不错,进口需求本来就会减少一些。 但为什么偏偏从乌克兰进口的降幅这么大呢?要知道,咱们从美国、法国这些国家的进口量虽然也减了,但都没到这种几乎停摆的地步。 这背后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泽连斯基政府的一系列做法寒了心。2025年4月,泽连斯基在公开场合突然宣称中国在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和火药,这可是他第一次公开这样指责中国。 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中国外交部当时就明确驳斥了这种无端指责,说这是政治操弄。要知道,中国一直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资,从来没向冲突双方提供过致命性武器。 乌克兰自己之前都承认过,俄罗斯进口武器的零部件多数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怎么现在反倒来说中国了? 其实这种指责不是突然来的,从2024年下半年就开始有苗头了。去年6月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泽连斯基就已经开始抨击中国,只是那时候还没敢说提供武器这种话。 后来到了2025年,这种指责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离谱。中国这边一直保持克制,没跟他们吵,但心里肯定不舒服。 更让人觉得不对劲的是,泽连斯基政府越来越明显地倒向西方。2025年7月的"支持乌克兰"国际会议上,泽连斯基说和平必须通过实力来赢得,还强调要积极与各国展开合作,可这话里的"各国"明显不包括中国这样保持中立的国家。 当时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都去了基辅捧场,乌克兰的亲西方立场已经很明显了。这种情况下,中国怎么可能还像以前那样放心地从乌克兰进口粮食呢?万一哪天西方施压,乌克兰突然不给咱们供货了怎么办? 中国从来没改变过中立立场,这从联合国的投票记录就能看出来。2025年2月联大关于乌克兰局势的紧急会议上,中国投了弃权票,既不支持俄罗斯,也不跟着西方国家谴责俄罗斯。 咱们一直呼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可泽连斯基政府不但不听,反而还指责咱们不站在他们那边。这种情况下,两国的合作肯定会受影响。 再说了,中国现在也有了更多更可靠的粮食来源。巴西这几年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玉米进口来源国,2024年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只占咱们总进口量的15%左右。 既然从巴西这些国家进口更稳定,关系也更好,为什么还要冒着风险从一个老是指责自己的国家进口呢?这就像买菜一样,哪家态度好、东西靠谱,咱们就愿意去哪家买,对吧? 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么减少进口会不会影响乌克兰的经济?其实咱们一开始就没少帮他们,进口他们的粮食本身就是一种支持。但合作是相互的,不能咱们这边一直付出,那边还老说怪话。 现在联合国都因为资金短缺要削减对乌克兰的人道主义援助了,这说明他们的问题不是中国减少粮食进口造成的,而是自身政策出了问题。 中国减少从乌克兰进口粮食,说到底是泽连斯基政府自己造成的。如果他们能保持中立,尊重中国的立场,不跟着西方乱指责,两国的粮食合作肯定还能继续。 可现在他们一边倒向西方,一边还冤枉中国,这种情况下,换谁都会调整合作策略。 毕竟咱们手里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又有其他可靠的进口渠道,完全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所以说,中国对乌克兰粮食进口的断崖式下跌,责任确实在泽连斯基政府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