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不仅如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不仅如此,他又一次强调自己“美国人”的身份,他说:“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番表态把他的立场摆得明明白白,也让大家对这位一手把台积电带成全球芯片巨头的企业家有了更多复杂的看法。   其实早之前,张忠谋就对着《纽约时报》说过类似的硬话,当时他放言“就算给大陆10万亿美元,他们也不可能造出1颗高端芯片,别白费力气了”,那时候不少人觉得他是仗着台积电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的垄断地位,把话说得太满了。   当时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就直接回了一句实在话:“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这话听着简单,却点透了芯片产业的本质——再难的技术,只要有人肯钻研、肯投入,总有突破的一天,哪儿来的“不可能”呢?   张忠谋大概没料到,他口中的“白费力气”,恰恰成了中国科技企业憋着劲突破的动力。这些年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的封锁越来越严,从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到打压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再到试图切断中国获取先进制造设备的渠道,一步步把路堵得很死。   可越是这样,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反而越拧成一股绳,不管是芯片设计、制造,还是设备、材料这些上下游环节,都在一点点往前赶。就拿芯片制造来说,之前大家都觉得7纳米、5纳米这些高端制程离中国很远,可现在国内已经有企业能通过技术创新,在现有设备基础上摸到高端制程的门槛,虽然过程不容易,但实实在在的进步就摆在那儿。   这种进步可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既有资本的持续投入,更关键的是人才的支撑。全球科技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半导体这种技术密集型行业更是如此,少了顶尖人才,再雄厚的资本也很难砸出核心技术。中国半导体产业能在封锁下找到突破口,靠的就是一大批愿意扎根这个领域的人。   就像中微公司的尹志尧,他早年在美国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深知核心设备对芯片制造的重要性,后来带着团队回国创业,一头扎进刻蚀机的研发里,硬是把这个被国外垄断的设备领域撕开了一道口子,现在中微的刻蚀机已经能用到先进制程的生产中,这就是人才的力量。   而且熟悉半导体行业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半导体产业当年能崛起,华人技术骨干其实帮了不少忙。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华人工程师在美国的芯片公司里担任关键职位,从技术研发到生产管理,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甚至有人说,没有华人工程师的参与,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可能要慢上不少。   现在这些年,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在海外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华人人才选择回国,他们带着技术、经验和视野,把自己的能力投入到国内的企业中,成了推动产业突破的重要力量。   张忠谋总强调自己的美国身份,或许从他个人经历来看,这样的表态很“诚实”,但他似乎忘了,半导体产业从来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家企业能完全垄断的。   当年台积电能从台湾地区的一家小企业成长为全球巨头,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全球产业链的支持,离不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贡献。   现在他觉得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无能为力”,可能是没看到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韧性,没看到那些在实验室里熬夜攻关的工程师,没看到整个产业上下游为了突破封锁而付出的努力。   这些年中国科技企业在半导体领域的每一步突破,都在打破“不可能”的说法。从设计出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芯片,到制造设备不断突破国外垄断,再到材料领域逐渐实现国产化替代,每一个进步都不容易,但每一个进步都在证明,只要方向对了、肯坚持,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张忠谋或许还停留在过去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认知里,但现实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正在以自己的节奏一步步成长,就算面对外部的封锁和打压,也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说到底,芯片不是什么“神造”的玩意儿,而是无数工程师用智慧和汗水堆出来的技术成果。美国想靠封锁扼杀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这种想法本身就忽略了技术发展的规律,也低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决心和能力。   张忠谋的话或许能引起一时的讨论,但真正决定产业未来的,还是那些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还是那些愿意为这个行业付出的人才。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只会有更多的“可能”出现,而那些“无能为力”的论调,终究会被现实打破。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68
用户13xxx68 3
2025-09-08 22:53
中国人民要灭绝这个汉奸~张忠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