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文露敏
近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与四川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发展规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此时,距离《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发布,刚刚过去4个多月。
新能源产业链作为全省“15+N”重点产业链之一,为何在“时间表”和“路线图”之后,又下“任务书”?
为什么?
明晰发展路径更显分量十足
实际上,在《规划》《方案》之外,近年来,四川还先后出台了《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进一步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7年)》《四川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2035年)》等指导性文件。
政策频频加码,彰显新能源产业链十足的分量。
光伏、风电、氢能三大细分行业,支撑起四川新能源产业链的“黄金三角”。先看经营主体——截至2024年底,全省拥有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链企业近200家,其中本土上市企业11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上榜企业37家。
再看产业能级。2024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三位。其中,电池片产能约占全国六分之一,光伏产品产能居全国前三位,氢能产业营收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风电整机新增装机容量位居全球前十。
因此,无论是《方案》还是《规划》,都为新能源产业链定下了不低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力争达到6000亿元。
“家底”殷实的四川,想要跳起摸高,也面临着更加紧迫的形势。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材料工业处相关负责人以光伏产业举例:当前,光伏等产品出现产能阶段性过剩,行业竞争加剧,而多数市(州)产能集中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等中上游产品,光伏玻璃、银浆、逆变器等配套环节产能不足,下游电池组件产业规模优势不突出。
穿越“寒冬”的愿望很迫切。“在光伏产业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充分认识困难,做好迎接更激烈市场竞争的准备。”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互联化工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吉旭表示。
因此,在《方案》基础上,《规划》对四川新能源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加强了省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引导与约束。
针对“黄金三角”,《规划》一一明晰发展路径,逐个给出产业链标志性产品方案。特别是,在“黄金三角”之外,《规划》还瞄准具有紧密联动性的新型储能领域以及其他新能源领域,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比如,在生物质及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四川将推动“风光—生物质”协同产业发展——纳入“一盘棋”,新能源产业链外延更广,发展的新增量更足。
《规划》还专章明确了新能源产业链的总体布局:“一集群、一基地、一高地”。
摊开四川新能源产业链集群发展图,成都、乐山、德阳、宜宾等地冲击“世界级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凉山、阿坝、甘孜、攀枝花向“世界级优质新能源开发基地”奋起,成都、德阳、自贡等地加快形成“氢能综合应用示范高地”……四川,正向全球新能源产业新高地发起冲击。
在德阳市,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一座氢能全产业链应用技术示范园。
如何做?
重点推动下游应用、技术创新和区域协作
此前,《方案》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已部署了8项重点行动和3方面政策措施。而《规划》在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上,更注重系统性、全面性。
“重点推动下游应用、技术创新和区域协作。”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材料工业处相关负责人总结出3个关键词。
四川拥有突出的清洁能源禀赋,是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但同时,加快拓展应用市场规模,仍然是新能源产业链最重要的课题。
以氢能产业新赛道为例,四川氢源远离应用场景、部分地区氢气供应不足,氢气终端使用成本较高,导致氢能应用规模偏小,大规模“水风光氢储一体化”“光氢氧电热”多能联供等示范应用尚未实施。
为此,《规划》提出,大力推进光伏风电新能源建设,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场景应用,推进风光氢新能源创新融合发展,同时推进多元化储能应用。比如,提速交通领域氢能规模化应用,重点推进氢能在中重型、中远途车辆上的应用,加快扩大氢能客车、货车、专用车市场应用空间,探索拓展氢能乘用车应用场景,逐步建立氢能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互补发展模式等。
华电新能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
此外,区域协同发展程度不高、技术创新水平还需增强,也是四川下一步攻关的重点。具体而言,四川风电、光伏、新型储能等产品产地和三州一市风光资源开发应用存在“错位”;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全省新能源产业链研发投入强度仅为3.13%。
围绕创新,《规划》提出加快关键技术创新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产业人才支撑能力。具体到发展目标,四川将力争到2027年,实施攻关任务30项以上,锻长板补短板取得标志性成果,新增培育国省级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平台10个以上。
围绕协同,《规划》在保障措施中将“加强组织协同”放在首位。具体而言,在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下,依托新能源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发挥链长办作用,强化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向优势区域和领域集中,优化产业布局。同时,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和互补。
企业已充分感受到了发展的积极信号。“《规划》科学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体系,对提升我省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淑平表示,作为新型储能的骨干链主企业,公司将继续以技术创新牵引产业生态整体发展,助力四川打造新质生产力,推进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