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赵德安率飞行编队升空追敌,很快队友大喊:“发现2架敌机!”塔台听后,感觉不妙,急喊:“不是2架,是4架,仔细看,别大意!”话音未落,4架敌机已扑了过来! 那一瞬间,生死悬于一线。4架米格-17对阵4架F-84,云层中的厮杀即将开始。这不仅是飞行技术的较量,更是两种制度、两支空军的正面碰撞。谁能笑到最后? 1958年7月29日上午,粤东沿海阴云密布,雷电交加。国民党空军4架F-84G飞机贴着云层,低空窜入南澳岛上空进行侦察袭扰。当时正值金门炮战前夕,双方都在加紧军事准备,台海局势异常紧张。 驻汕头机场的我空军航空兵第18师54团早已做好一切战斗准备。担负第一批战斗起飞任务的是大队长赵德安、飞行员黄振洪和中队长高长吉、飞行员张以林。这四个人可不简单,都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飞行员,个个身怀绝技。 指挥这次作战的是师长林虎,一个传奇人物。林虎童年时父亲外出做工被冻死,不久母亲和弟弟也被霍乱夺去了生命,他被送进孤儿院,后被一姓林的人家收养。1938年,不足11岁的林虎参加了八路军。从朝鲜战场回来后,他积累了丰富的空战经验,对敌机的战术特点了如指掌。 当天上午11时许,雷达荧屏上出现了敌机踪影。林虎立刻下达起飞命令,四架米格-17战机腾空而起。由于天气恶劣,云层厚重,赵德安决定打破常规,让编队在150米的超低高度集结,贴着海面向目标空域飞去。这是个冒险的决定,但也是最有效的战术。 飞到南澳岛附近时,高长吉首先发现了敌机。“发现2架敌机!”他兴奋地通过无线电报告。但林虎的战斗嗅觉更加敏锐,他立刻纠正道:“不是2架,是4架,仔细看,别大意!”话音刚落,果然又有两架F-84从云层中钻了出来。 敌机发现我机后,立刻调整队形准备应战。双方在空中展开激烈缠斗。高长吉和张以林首先咬住了敌机僚机组,而敌长机组试图迂回包抄。张以林凭借有利位置,对敌机进行拦阻射击,迫使敌长机改变航向。 这时候,高长吉抓住机会,对准敌僚机连开3炮。仅用两发炮弹即击落一架敌机。与此同时,张以林也咬住了敌长机,从2000米高度一直追到200米,在150米距离开火,将敌机左翼打掉一大块。负伤的敌机勉强飞了一段距离后,飞行员被迫跳伞。 另一边,赵德安和黄振洪对付剩下的两架敌机。赵德安在366米距离上连续开火,击伤其中一架。另一架敌机见势不妙,钻入云层逃跑了。 在三五分钟内,4架雄鹰就在南澳岛上空以3∶0的大比分,击落2架、击伤1架敌机,自己毫无损失。这场空战创造了人民空军的经典战例,展现了什么叫”神速、勇猛、顽强”。 战斗结束后,我方飞行员安全返航。空战结束仅一小时,国民党”中央社”一反常态,以比新华社还要快捷的动作,抢先播发了台湾空军失利的消息。这说明台湾方面对这次失败的震惊程度,他们急需向美国汇报损失情况。 这次空战的意义远不止击落几架飞机这么简单。它标志着人民空军完全掌握了东南沿海的制空权,打破了台湾方面的空中优势。从此以后,敌机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窜犯大陆。 参战的四名飞行员都获得了嘉奖,高长吉所在的中队更是被授予”霹雳中队”和”航空兵英雄中队”的光荣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英勇表现的肯定,更是对整个人民空军战斗精神的赞扬。 这场空战也为后来的金门炮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了制空权的保障,我军炮兵部队能够更加从容地执行炮击任务,而不用担心敌机的空中威胁。 那个雷雨交加的上午,四个年轻人用3分钟改写了台海上空的力量对比。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你觉得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最值得我们学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