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9年5月,新疆军区司令员吴克华的车队拐过奎屯兵站,他突然指着远处山尖上的小

1979年5月,新疆军区司令员吴克华的车队拐过奎屯兵站,他突然指着远处山尖上的小红点:“那哨所,去看看!”司机嘀咕:“地图上都没标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5月,新疆北疆巡查的车队在午后的山路上缓慢行驶,前方尘土在烈日下翻卷,车辆途经奎屯兵站,山风吹散远处的一抹红色,像是在雪线下飘动的旗帜。   坐在吉普车上的吴克华目光停在那点颜色上,抬手指向山尖,让车队偏离原定路线,司机翻开军用地图,确认那处并未标注位置,脸上掠过一丝迟疑,车轮还是在转向的指令下压上了铺满砾石的岔路。   山道盘旋而上,乱石间夹着稀疏的草丛,车辆在陡坡上颠簸,铁皮车厢发出闷响,参谋重新核对路线,只能在图上找一个大致方位。   随着海拔不断升高,红色的旗面逐渐清晰,孤零零插在一片低矮建筑旁,周围是被风刮得光秃的山坡,空气开始变得稀薄,发动机声在山谷间回荡。   抵达时,哨所只有两名士兵,土坯砌成的房墙裂着缝,窗框用木条固定,门前挂着一床晾晒的棉被,站岗的战士握枪立在风口,另一人蹲在屋内的小灶前翻动铁锅里的面条。   这里驻守的三人轮班站岗、做饭、牧养牲口,每月仅有一次补给,柴米油盐和取暖用煤都要靠提前储备,通讯设备立在院角,天线微微倾斜,信号时断时续。   士兵们显然没想到会有车辆开上来,更没料到车队的身份,年轻的哨兵脚跟并拢,动作有些僵硬,吴克华示意随行干部接替执勤,他走进屋子,坐在一只木凳上环视四周。   室内光线昏暗,墙边堆放着几袋干粮,炉火在灶膛里发出轻微的噼啪声,桌上搁着一只搪瓷缸,旁边是几本翻旧的连环画和一只小收音机。   他询问了衣物是否充足、取暖如何解决、家信能否按时送达,两名战士一开始拘谨,回答简短,渐渐语气放松。   开始谈起前段时间暴雪封山时是怎样挤在屋里烧羊粪取暖,讲到有次补给延误,干粮只剩下玉米面时是怎么用铁锹在灶台摊饼,院子外的风声呼呼作响,像在为这些话做注脚。   天色渐暗,山顶的光线被云影吞没,随行人员低声劝告该尽快下山,路况在夜间更加危险,吴克华的视线一直投向山口,那里是放牧的士兵必经之路。   风里夹着细小的砂粒扑在脸上,山谷回荡着低沉的羊铃声与狗吠,他依然坐在院中的长条凳上,目光没有移开。   暮色中,一道人影从山坡缓缓走下,背后跟着一群羊,放牧的士兵推开院门时,脚步顿住,脸上写满错愕,屋里的面汤正冒着热气,木勺在锅里搅动着翻起白色的浪花。   众人围坐在小桌旁,几只搪瓷碗里盛着清汤挂面,桌中央放着半罐辣椒酱,气息中弥漫着面条的香气与炉火的烟味,战士们的肩膀不再紧绷,表情里多了一份轻松。   面条入口热气滚烫,战士说话的声音低而真诚,诉说着在高海拔值勤的习惯与家乡的模样,吴克华静静听着,将这些细节一一记在心里,饭后,他站起身,与每一位战士握手,叮嘱他们保重身体。   车队启动时,夜色已完全笼罩山谷,车灯的光束切开前方的黑暗,下山途中,他吩咐随行的后勤干部,将这里的实际困难记录在案,尽快送来挡风的帆布、御寒的厚棉被,并改善文化生活条件。   几天后,物资便运抵哨所,羊圈有了防风棚,桌上多了一台收音机和几卷磁带,这段行程很快在军区内部流传开来,成为边防连队间口口相传的故事。   人们记住的不只是一次临时的拐向,而是一次对基层士兵生活最直接的关切,年末,吴克华接到调任命令,离开新疆赴广州军区任职。   那座山间的哨所依旧孤立在边境线上,红旗在风中招展,像是在为那年初夏驶来的车队留下一道注脚。   多年之后,房屋早已翻新,电子设备取代了老旧的电台,可山风穿过院子时,总有人会提起当年等一个人归队的那个傍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吴克华:从放牛娃到开国中将 解放军报——老将军的戍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