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会算了!谁能想到,中国商飞团队把C919几乎95%的机体零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那颗“心脏”——发动机,还是用的CFM的进口货。不少人看了直嘬牙花子:“都造飞机了,发动机还靠别人,这不是偷懒是什么?”可要真这么想,你就低估了中国工程师的算盘。 C919一出来,全世界的目光就盯着它。
飞机外壳、机翼结构、航电系统,能国产的全都国产了,发动机却选了CFM的LEAP。 很多网友直接就开喷:“咱自己就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但你要真懂这行,就知道民航发动机不是“拍脑袋”能上的,认证一个零件、过一项指标,都是用亿为单位烧钱、十年二十年为单位熬人。 如果啥都自己来,C919十年八年都别想卖一架,国际适航证压根批不下来,航空公司也不敢买单。 你以为商飞不想全套国产?其实人家算盘打得贼精: 先用CFM发动机,拿到全球市场“入场券”,有了订单、有了现金流,再慢慢把心脏也换成中国芯。 就像新餐馆刚开业,先买现成调料,等生意有了再自己琢磨秘方。 而且C919的发动机舱,比空客A320还大上一圈,就是专门为以后“插拔式换心”设计的。 等国产CJ-1000A成熟,直接无缝对接,维护还省事,航空公司也乐意。 外界老觉得C919航电还是美国货,其实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工厂装的。 一个个国产工程师在流水线边上学真本事,就像炒菜,先跟着师傅学手艺,熬几年,自己调料配方慢慢上手。 其实这套路,高铁、芯片早就用过: 高铁最早全是西门子、阿尔斯通的“拼装货”,短短十年就能出口全世界。 芯片这两年被卡脖子,一转头,华为麒麟芯片又杀回来了。 现在,CJ-1000A发动机已经进入测试阶段,新闻里说,2027-2030年就能上天服役。 到那时候,C919就能真正“身心合一”,彻底甩掉进口发动机的“紧箍咒”。 为啥不一步到位?发动机这玩意,安全、寿命、效率,都是靠几十万小时的测试、成百上千次的失败堆起来的。 急不得,全世界能批量造发动机的也就那么几家,搞砸了,后果比手机芯片断供还惨。 有些人天天喊“自主可控”,可真到生死存亡的时候,你才发现—— 先得活下去,再谈活得漂亮。 如果一味拔苗助长,只会把自己玩死。 中国制造这些年,靠的就是“先求有,再求好”,一步步啃下来,高铁、造船、5G哪个不是这么走出来的? 现在C919也是同样的路数,只是“换心”这步棋,商飞早就给你安排明白了。 有网友说,“高铁当年被喷‘拼装货’,现在全世界都得买中国车头。” 还有人吐槽,“芯片刚被卡脖子,结果国产手机又卷回来了,真香定律!” “日本上世纪搞新干线,发动机、电子系统全靠进口,五十年才磨出自己的。” 有业内人士留言:“造飞机发动机,没个二三十年打底,别指望一步到位。” 大家都明白,“既要活下去,又要活得体面,谁都想,但总得一步步来。” 中国工程师图的不是一时痛快,而是能站得住、走得远。 用别人的发动机不是“丢脸”,而是“会算账、懂进退”。 像修房子,地基没打牢就往上盖,最后只会一地鸡毛。 C919现在顶住压力、走稳每一步,等哪天国产发动机一飞冲天,那才是真正的里程碑。 别着急,大国制造的路,本来就没捷径。 你怎么看中国大飞机这个“先飞后换心”的策略?你觉得CJ-1000A啥时候能“上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