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31岁的张作霖娶了18岁的许澍旸,大婚之夜,他搂着许澍旸的细腰并提出要求,但许澍旸提出的要求却让他进退两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块银元的聘礼在当时已算丰厚,但最让人意外的是,许澍旸坚持要带着寡母一同住进张府。 婚后不久,许澍旸做了件更让人意外的事,她要去上学。1908年,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刚刚成立,这位已为人妻的女子硬要挤进课堂和那些黄花闺女一起读书。 可惜好景不长,三个月后她就被迫退学了。表面说是家务繁忙,实际上是张作霖觉得姨太太抛头露面不合体统。但许澍旸没有放弃,她请来家庭教师在府内继续学习。 这种对知识的执着后来深深影响了她的孩子们,1916年张学思出生,1919年张学铨降生,许澍旸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子女教育上。 她坚持让孩子们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1922年,6岁的张学思进入奉天模范小学,每年60元的学费不算便宜,但许澍旸从不吝啬。 这位军阀家的公子每天坐着普通马车上学,穿着朴素,和同龄孩子打成一片。老师们都夸奖张学思品学兼优,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毛病。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遇害后,许澍旸带着孩子们南下天津避难。在法租界的二层小楼里,她宁可变卖首饰也要给孩子们请最好的家庭教师。 张学思顺利的考入了南开中学,两年后,这个20岁的青年远赴日本留学。许澍旸虽然舍不得,但她知道孩子需要更广阔的天地。 1937年抗战爆发后,许澍旸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她坚决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变卖所有能卖的家当,带着全家历尽千辛万苦逃到重庆。 一个快50岁的女人,带着几个孩子和年迈的母亲,从天津到重庆,光是路费就花光了她多年的积蓄。但她说,再苦也不能当汉奸。 在重庆的那些年,许澍旸一家过得很清苦。没有了昔日的荣华富贵,但她依然坚持让孩子们继续读书。这种在逆境中不忘教育的精神,成了张家子女最宝贵的财富。 1946年,年近六旬的许澍旸随子女移居美国。在纽约皇后区的公寓里,她每天都要读中文报纸,关注祖国的消息。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许澍旸激动得几夜没睡好觉。她对儿女们说,咱们的国家终于站起来了,她要回去看看。 1950年62岁的许澍旸不顾年迈,坚持从美国回到北京。组织上安排她住在东城区的四合院里,每月150元的生活费让她安度晚年。 回国后的许澍旸每天都要读《人民日报》,听收音机里的新闻。她经常对邻居们说,这个新中国和她年轻时候想象的一样好。 她的儿子张学思后来成为新中国海军的优秀将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位将军在回忆母亲时总是说,母亲虽然读书不多,但她重视教育、追求进步的精神影响了自己一生。 从铁匠之女到军阀姨太太,从抗战时期的流亡母亲到新中国的归国华侨,许澍旸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了什么叫“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网友热评: “一个18岁被强娶的村姑,硬是靠读书逆天改命,还培养出开国少将、剑桥学霸,这剧情比宫斗剧还带劲!张作霖怕是没想到,自己娶了个‘教育投资专家’吧?” “老张估计肠子都悔青了,本来想找个听话的四姨太,结果人家不争宠、不花钱,就要读书!最后还把他儿子培养成新中国海军将领,这波血赚啊!” 许澍旸的故事,堪称民国版“知识改变命运”。她从一个被迫嫁入豪门的村姑,逆袭成影响子女一生的教育家,甚至策反国军将领、助力解放沈阳。网友纷纷感叹:“如果张作霖知道她的结局,会不会后悔当初没多娶几个爱读书的姨太太?” “如果你是许澍旸,被张作霖强娶后,你会选择争宠、躺平,还是像她一样拼命读书改变命运?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