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打起来,中国沿海被炸了咋办?戴旭上校这句话,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如果中美两国开战,美国有能力把中国的海岸给拆掉,中国也可以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给拆掉,中国作为一个第三世界,最多就是向西方转移重心,而美国将失去这个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 作为全球军事上的头号强国,美国在亚太地区布下了密密麻麻的军事据点。从日本横须贺的第七舰队母港,到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再到菲律宾新增加的前沿据点,美军想靠着“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把冲突圈定在东亚近海。 它的航母战斗群、隐身战机和核潜艇部队,确实有本事对中国沿海城市下狠手。就说美军“尼米兹”级航母上的F-35C战机,作战半径能超过1000公里,上海、广州这些沿海经济中心,都可能直接被它盯上。 但这优势也不是铁板一块毫无破绽。美军在亚太的基地看着分布得挺严实,实际上有个致命的毛病——太依赖少数几个大型枢纽。 关岛作为第二岛链的核心,堆着美军在西太平洋70%的战略物资,一旦被导弹打中,整个亚太的后勤系统就得瘫掉。 再者说了,航母战斗群能不能保住自身安全,也是个大问题。中国的东风-21D和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被外界叫做“航母杀手”,它们末端冲刺的速度能超过10马赫,现有的反导系统很难拦住。另外,中国潜艇部队的静音技术和鱼雷精度一直在提高,要是在台海或者南海设下埋伏,美军航母编队可能就得吃大亏。 面对美国的军事威胁,中国也搭起了多层次的防御网。战术层面,“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靠着东风系列导弹、歼-20隐身战机、055型驱逐舰这些家伙,在第一岛链内筑起了“火力护城河”。比如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采用乘波体设计,能躲开现有雷达的探测,精准打击关岛、冲绳这些美军基地。 战略层面,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战时动员能力,能扛住长期对抗。2022年中国国防预算达到1.45万亿元人民币,军工产业链从芯片到导弹都能自己造,就算沿海的工业设施被打坏了,内陆的三线基地还能接着生产。 除此之外,经济上的反制手段也很关键。2024年中美贸易额达到6882.8亿美元,美国企业在华一年的销售额超过4900亿美元,比中资企业在美国的规模大得多。 要是美国对中国沿海动手,中国可以通过管制稀土出口、抛售美国国债、联合“一带一路”国家建替代供应链这些办法,给美国经济来一连串的打击。 要知道,中国稀土占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要是断了供应,美国F-35战机的隐身涂层、导弹制导系统可能就得停产。 戴旭上校的话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中美真打起来,肯定是“双输”,但美国的损失会更大。从军事上看,就算美国短期内把中国沿海设施毁了,中国的导弹部队照样能把关岛、日本横须贺这些美军基地炸平,逼着美军退到夏威夷以西。 这种“用空间换时间”的办法,会让美国失去在亚太的主导权,而中国能通过“西进战略”,加深和中亚、欧洲的合作,重新规划地缘经济的格局。 经济方面,战争会让全球供应链彻底乱套。中国是“世界工厂”,要是沿海港口瘫了,全球的电子产品、医疗设备这些关键东西都会不够用,美国消费者要面对的物价,可能得涨30%以上。 同时,中国要是抛售美国国债,美国国债市场就得乱套,美元的信用体系都可能保不住。 看看历史就知道,战争常常会加速霸权的更替——19世纪的英国就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把国力耗光了,21世纪的美国要是陷进和中国的长期冲突,它的全球领导地位可能就得被新兴力量取代。 回头看看冷战时的美苏对峙,虽然两边都有能毁灭世界的核武器,却始终没敢直接开战,根本原因就是清楚“相互确保摧毁”这回事。现在中美关系虽然紧张,但还是有办法避免冲突的。 一方面,中国通过外交渠道反复说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积极推动用对话解决分歧;另一方面,美国国内有见识的人也明白,跟中国全面对着干,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调查显示,76%的美国企业反对“脱钩”,希望保持正常的对华经贸关系。 就像戴旭上校说的,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就算沿海受了打击,通过调整战略,还是能重新找到发展的路子,可美国要是丢了亚太,它的全球霸权可能就像大楼塌了一样,撑不住了。 在全球化缠得这么紧的今天,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合作了都有利,对着干了都吃亏。 戴旭上校的提醒,既是对潜在风险的清醒判断,也是在呼吁大家理性对话。只有扔掉冷战思维,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找合作,才能避免“双输”,一起保住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