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464年,大明皇宫,年仅38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双目紧闭,临死时,这个差劲的皇帝竟

1464年,大明皇宫,年仅38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双目紧闭,临死时,这个差劲的皇帝竟留下了两道“无比英明”的遗诏:-第一,废除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后妃殉葬制度;-第二,释放自永乐以来就被囚禁的“建庶人”,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圭。 朱祁镇,1427年出生在紫禁城,9岁登基,成了明朝第六代皇帝。小时候有张太后和“三杨”辅政,日子还算平稳。可他成年后性子急,偏偏又信错了人,尤其是宦官王振。1449年,22岁的他被王振撺掇着带五十万大军去打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打得全军覆没,自己还被活捉,成了明朝头一个被敌人抓走的皇帝。瓦剌想拿他要挟朝廷,可孙太后果断立他弟弟朱祁钰为帝,瓦剌没辙,关了他一年就放了回来。 回京后,他没皇帝当了,被封太上皇,还被弟弟软禁在南宫,整整七年。南宫的日子不好过,钱皇后陪着他,家底都掏空了,自己还哭瞎了眼。1457年,朱祁钰病重,有人发动“夺门之变”,把他从南宫捞出来复位。可复位后,他疑心重,冤杀了忠臣于谦,名声更臭了。 1464年,朱祁镇38岁,病得不行了。躺在龙床上,他大概也知道自己这辈子没啥拿得出手的。土木堡的惨败、南宫的屈辱、复位后的乱政,一桩桩一件件,都够他后悔的。可就在这最后关头,他干了两件大事,算是给自己的人生扳回一局。 第一件,他下遗诏废除了后妃殉葬制度。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有这规矩,皇帝死了,后宫妃子得跟着陪葬。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一个个都没改过这残酷的传统。朱祁镇却说:“我死后,妃子们不用殉葬,以后这制度也别再用了。”这命令一出,后宫上下都愣了。有人说他想起了南宫时钱皇后的苦,有人说他终于明白人命值点啥。不管咋说,这一下救了多少无辜的命啊。 第二件,他赦免了朱文圭。朱文圭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儿子,从永ル年间被朱棣抓起来,一直关到1464年,几十年的牢狱生活,人都快废了。朱祁镇临死前说:“放了他吧。”这不光是放一个人,更是把前朝的恩怨放下了。可能他觉得自己这辈子被人关过,知道那滋味不好受吧。 朱祁镇死后,他儿子朱见深继位,遗诏落实了。从那以后,明朝再没妃子殉葬,这规矩彻底断了根。后世瞧着这一条,都觉得朱祁镇总算干了件人事儿。至于朱文圭,出来时都快60岁了,瘦得像个影子,后来隐居乡下,安安静静过完了后半辈子。 这两道遗诏,废殉葬是动了祖宗的规矩,放朱文圭是解了历史的心结。朱祁镇这人,活着时没啥光彩,死前却留下了点值得说道的东西。史家说他这辈子昏庸多过英明,可这最后两笔,多少给他在历史上挣了点脸面。 说朱祁镇差劲,真不冤枉。土木堡一仗丢了五十万兵,被俘还连累朝廷手忙脚乱,复位后又错杀于谦,哪件不是昏招?可临死前这两道遗诏,又让人觉得他不是完全没救。废殉葬救了人命,放朱文圭显了点人性,这算不算他最后的觉悟?有人说他这是良心发现,有人说他是想给自己留个好名声。甭管咋想,这两件事确实影响不小。 明朝后来没了殉葬,后宫的妃子们不用再拿命陪葬,这得感谢朱祁镇这临终一念。朱文圭的释放,也让建文帝那段旧账翻了篇。别的皇帝可能在位时风光,死后没啥人提,可朱祁镇反过来,活着窝囊,死前却让人刮目相看。 后世对朱祁镇的评价两极分化。有说他是个废物皇帝的,土木堡的耻辱洗不掉,杀于谦的冤案也翻不了案。可也有说,他废殉葬这事功劳不小,毕竟从人性上看,这比打赢一场仗还值当。放朱文圭也算有点胸怀,不像朱棣那辈还揪着前朝不放。 他这人吧,年轻时莽撞,中年时窝囊,老来总算明白点啥。38岁就走了,短命得让人唏嘘,可这最后两道遗诏,愣是给他的人生添了点不一样的光。你说他差劲也好,英明也罢,反正历史记下了这两笔,够后人嚼舌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