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房地产透支未来消费的恶果已现:二三线城市高铁站店铺萧条不堪! 来源:环球经济观察

房地产透支未来消费的恶果已现:二三线城市高铁站店铺萧条不堪! 来源:环球经济观察 一、高铁站的“黄金时代”与当代困境 2025年春运期间,郑州东站单日客流峰值突破15万人次,然而站内商业区的冷清景象却与客流形成鲜明对比:一层的星巴克门店下午三点仍无人光顾,二楼的服装连锁店贴出“转让”公告,地下商业街的餐饮店折扣牌积灰已久。这种“高客流、低消费”的悖论,正成为二三线城市高铁站商业的普遍写照。 据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数据,2023年全国高铁站内商铺平均出租率降至68%,较2019年下跌23个百分点。以合肥南站为例,其核心商圈空置面积达1.2万平方米,租金报价较疫情前下调40%仍难觅租户。曾经被视为“流量金矿”的高铁站,如今沦为商业价值的“盐碱地”。 二、房地产泡沫的传导链条 1. 居民负债的“枷锁效应”:央行2024年报告显示,二三线城市居民房贷收入比高达45%,远超国际警戒线。某股份制银行内部数据显示,其个人贷款业务中房贷占比83%,且逾期率连续三年攀升。购房者李明的故事颇具代表性——每月1.2万元的房贷占据家庭收入的60%,原本用于子女教育的储备金和购车计划均被冻结。 2. 地方财政的“土地依赖症”:2023年财政部数据显示,二三线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普遍超过50%,部分城市甚至达到70%。为维持财政平衡,各地政府在高铁新城规划中盲目扩张商业用地。襄阳市2018-2022年高铁片区供应商业用地超规划三倍,导致人均商业面积达3.5平方米,远超发达国家标准。 3. 资本错配的恶性循环:开发商将高铁站视为“最后的红利窗口”,扎堆建设综合体。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全国高铁站周边新开工商业项目超120个,但实际运营后日均客流量不足预期值的1/3。这些项目如同“吸血海绵”,抽干区域消费潜力。 三、结构性失衡的深层矛盾 1. 消费能力的“代际透支”:年轻群体陷入“房奴—降薪—断供”的循环,中年群体被迫动用养老储蓄购房。社科院调查,45%的二线城市家庭为购房掏空六个钱包,导致医疗、教育等刚性消费被压缩。 2. 商业供给的“虚假繁荣”:高铁站商业长期依赖“一次性消费”——候车旅客的即时需求。随着线上购物普及和出行习惯改变,这种模式难以为继。某连锁便利店高管透露,高铁站门店坪效仅为市中心商圈的1/5,但运营成本却高出30%。 3. 城市规划的“时空错位”:多数高铁新城建设时未考虑产业导入,形成“有站无城”的空心化。徐州高铁商务区规划人口20万,实际入住率不足15%,夜间亮灯率仅38%,沦为“鬼城”式商业荒漠。 四、破局之路:从“水泥森林”到“消费绿洲” 1. 重构人地钱关系:成都天府站通过“TOD+产业社区”模式,将站城一体化开发与数字经济产业园结合,实现职住平衡;重庆沙坪坝站引入微旅游业态,将闲置商业改造为文化体验馆,客流量提升40%。 2. 激活存量资产价值:深圳北站试点REITs盘活商业物业,将沉淀资金投向消费补贴基金;沈阳桃仙机场站采用“房东合作制”,联合品牌商动态调整租金分成比例。 3. 培育新型消费生态:无锡惠山站打造“高铁+直播”基地,利用候车厅空间开展农产品直销;福州南站构建会员制消费社群,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区域商家优惠信息。 这场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的消费衰退,本质是发展观的阵痛。当高铁站的商业废墟与居民的债务负担形成双重警示,我们亟需从“重资产、轻运营”的旧模式中挣脱,转向“以人为本、供需适配”的新逻辑。正如经济学家黄奇帆所言:“解开房地产死结的关键,在于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让城市重启消费活力。”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高铁站从城市名片沦为经济伤疤,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涅槃重生。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