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杨靖宇殉国后,日军拍下的一张老照片,镜头中,将军的身躯躺在一只木柜旁边,他的衣被残忍地扒去,羊皮袄被搁置在一旁,他的遗体将要被伪军和日军,运回去领取奖赏。 “长官,我们解剖了那名中国人的尸体,这就是他胃里的东西,仅仅是一些树根、树皮和棉花。” 当日军看着端上来的东西时,一时间后背发凉,杨靖宇的胃中没有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棉花和树根,因为那些东西很难消化,即便是在他的胃中,还保留着原本的样子,那名日军将领无法想象,是这么一个人,牵制了自己的部队好几个日夜。 此时,他突然对日军失去了信心,只听他喃喃道:“我们又该怎么胜利呢?” 作为中国著名的抗日将领,杨靖宇将军的精神永久流传,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也让日军真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血性,在东北的烈士纪念馆中,有一座杨靖宇将军的雕塑,名为《脊梁》。 出生在河南确山的杨靖宇,虽然家里很穷,但是他非常懂事,父亲去世后,杨靖宇就顶了家里的大梁,主动扛起养家的重任,即便是在叔叔的帮助下,有了读书的机会,但是杨靖宇还是一有时间就去做工,补贴家用。 接受了新知识的杨靖宇思想渐渐觉醒,再加上看到了工人的悲惨处境,杨靖宇逐渐升起了反抗意识,一颗救国救民的种子在他的心底生根发芽,1923年,杨靖宇考入了河南省的一所学校,在这里他接受了最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学生运动时,十几岁的杨靖宇和他们站在一起,振臂高呼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此刻,杨靖宇逐渐从一位觉醒青年正在完成向革命战士的蜕变。 北伐战争开展时,杨靖宇意识到,只靠行游行示威无法伤及反动派根本的,于是他决定投身革命浪潮,杨靖宇以自己的家乡为主要根据地,在当地宣传革命思想,组建农民武装部队,与反动派斗争。 1927年,杨靖宇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9月30日,他参加了秋收起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反动派激战,打退了敌人几次进攻,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被派往东北进行组建抗联队伍,与日寇作战。 在看到日军攻入中国的土地,在中国为非作歹的时候,杨靖宇气急败坏,他发誓一定要将日军赶出中国的土地,于是他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呼吁中国人民积极抗日,建立一支最坚韧的抗联队伍。 从1940年开始,杨靖宇的抗联队伍越来越大,也不免会引起日军的注意,于是日军集结兵力开始对杨靖宇展开大大小小的打击,但是杨靖宇一步不退,誓与日军抗争到底。 1940年2月23日,这一年东北的冬天非常冷,雪下的有半腿深,日军对杨靖宇的抗联队伍展开围剿,而杨靖宇积极带着战士们与日军周旋,可在那个年代,我军的装备又如何能与日军相比。 无论是在兵力还是装备方面,双方差距都太大了,在这种情况下,杨靖宇将军依旧奋勇作战,与日寇激战几天几夜,直到他的身边空无一人,看着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士全部倒下,即便只剩下杨靖宇一人孤军奋战,他也决不投降。 激战了几昼夜,日军损失惨重,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杨靖宇将自己的棉袄撕开,以棉花裹腹,周围的树皮、树根,都能下肚以维持生命体征,直到最后一刻,杨靖宇依旧将枪口对准敌人。 敌人将杨靖宇将军的头颅砍下来,想借此宣扬他们的军威,打压中国人民的士气,但是他们忘记了,中国人是杀不完的,中国人越挫越勇,杨靖宇将军的牺牲,只能是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一个杨靖宇倒了,千千万万个杨靖宇站起来了,国人当如此,中国又岂能会亡? 参考资料:杨靖宇:十冬腊月天,松柏枝叶鲜,英雄长活在人间 来源:学习时报 中国军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