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陈毅来看彭德怀,这是下庐山后第一个来看彭德怀的高级干部。以往陈毅来访,人未升堂,声已入室,爽朗谈谐,使平素严肃寡言的彭德怀也顿时谈笑风生。这一次,陈毅默默走进来,“川腔”里拖着沉重的声调,劝说彭德怀:“老兄,想开一些,还是以大局为重! ”彭德怀沉默不语。 彭德怀,常常自嘲自己“头上长着角,常常碰着人,使别人不高兴”,甚至戏称自己“是高山上倒马桶”。然而,在这看似粗犷不羁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对事业、对同志深沉而炽热的心。彭德怀的一生,是从苦难中淬炼出来的。这个后来成为开国元帅的孩子,最初的人生道路铺满了荆棘。他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在他6岁那年就走了,没过两个月,襁褓中的弟弟也饿死了。父亲得了严重的哮喘病,干不了重活。8岁的彭德怀不得不辍学,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养家的重担。 那时候的日子真叫一个苦。为了糊口,小小年纪的彭德怀什么活都干过。给地主家放牛,在煤窑里拉煤车、背煤块,还去湘阴修过堤坝。这些活计又脏又累,可挣的钱连肚子都填不饱。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10岁那年的大年初一。别人家鞭炮响得震天,他们家却揭不开锅。他带着弟弟去讨饭,走了一整天,只要到半碗饭和一小片肉。那些有钱人家的白眼,像刀子一样扎在孩子心上。 在艰难谋生的过程中,彭德怀亲眼目睹了地主老财们是怎么剥削穷人的。那些放高利贷的,手段多得数不清,利息高得吓人。富人家里堆金积玉,穷人家却连隔夜粮都没有。彭德怀慢慢明白了,富人的钱都是从穷人身上榨出来的血汗。这种不公平的世道,在他心里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虽然只念过两年私塾,但彭德怀特别好学。在湘军当兵时,他抓紧一切机会读书识字。《三字经》《百家姓》这些启蒙读物自不必说,《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也啃过。他还特别喜欢看《包公案》这类讲清官断案的书,对包拯这样为民做主的好官特别佩服。1918年,20岁的彭德怀在部队里写作文,一篇叫《爱惜光阴》,一篇叫《论立志》。字里行间透着股子正气,说要像大禹、陶渊明那样珍惜时间,要立志报国。这些话不是随便写写的,他一辈子都在照着做。 到了晚年,彭德怀还经常跟侄儿提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他特别推崇。他说古代的仁人志士都能做到这样,共产党人更应该做到。其实这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从那个在寒风中讨饭的孩子,到后来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彭德怀心里装的始终是老百姓。他见不得群众受苦,看不得干部摆架子。这种情怀,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从小在苦水里泡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着全新的任务——从革命转向建设。革命战争时期那种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已经成为历史,如何在执政条件下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摆在党和军队面前的重要课题。彭德怀同志的人民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得到了全面升华。 彭德怀经常说:"一个人能有多大本事?要不是靠着老百姓的支持,要不是有共产党的领导,要不是有马列主义指导,我们什么都干不成。"这话说得特别实在。那时候全国老百姓的日子还过得紧巴巴的,彭德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反复强调要发扬革命传统,要带头过紧日子。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从来不摆架子,一直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再小他也要管。 后来到他亲自跑到东北、西北农村调研,还去了湖南的韶山和乌石。在平江,一位叫黄杜芳的老红军偷偷塞给他一首诗:"谷子撒在地里没人收,红薯叶子都枯黄了,年轻力壮的都去炼钢铁了,只剩下老人小孩在收庄稼。这样的日子可怎么过啊?请您替老百姓说句话吧!"这首诗像刀子一样扎在彭德怀心上。 在庐山会议上,他把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全都说了出来,有什么说什么,一点都不藏着掖着。后来看时间不够,干脆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把没说完的意见都写在信里。他这么做,纯粹是为了让党早点纠正错误,让老百姓少受点苦,后来妻子浦安修问他:"你干嘛非要写那封信呢?不写不行吗?"彭德怀回答得很干脆:"这不是写不写的问题,是对不对的问题。共产党员必须说真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