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方根本造不出垂直起降的战机,还是省省吧!”美方对我方研发战机行为大肆嘲笑调侃

“中方根本造不出垂直起降的战机,还是省省吧!”美方对我方研发战机行为大肆嘲笑调侃,可不久后就被我国啪啪打脸。 2015年3月,一则看似平常的军工新闻悄然传出:中航工业成发与中航空天发动机研究院就"短垂项目"加工合作举行签约仪式。这个简单的消息,在国际军事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短垂项目",即短距起飞/垂直降落飞机推进系统项目,是中国针对提高海军两栖作战能力,填补该类作战武器装备空白而进行的探索项目。 "中国又在搞笑了,他们连舰载机都刚起步,还想搞垂直起降战机?还是省省吧!"美国《防务周刊》一位资深军事分析师如此评论道。西方军事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短垂"项目只是一次不切实际的尝试,绝无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 垂直起降技术看似美好,实则困难重重。像鸟儿一样自由起降,一直是军事航空的梦想。然而人类的飞行器虽然在速度和高度上已远超鸟类,但在环境适应性上还差得很远。现代战机越先进、越庞大,所需的起降条件往往也越苛刻,这与快速反应的军事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特别是在两栖登陆作战中,或是在主要机场被摧毁的情况下,垂直起降战机的价值显得尤为突出。 然而美方的嘲笑并非无据可依。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英苏法德等国研制验证了几十种具备短距/垂直起降能力的飞行器,产生了英国"鹞"式、前苏联"雅克-38"等实用型号,但它们普遍存在载荷不足、机动性能差、航程有限等问题。"鹞"式的作战半径仅约500公里,"雅克-38"更是可怜到只有200多公里,几乎只能在航母周围盘旋。 F-35B的研发则更是一部技术挑战与妥协的血泪史。美国前任国防部长盖茨差点就将F-35B斩落马下。F-35B采用F-135发动机带动的轴驱动升力风扇方案,结构复杂,给整机带来近1.8吨的"死重"。研制初期"超重"问题严重,导致升力不足,载荷和燃油量被迫削减,航程和作战半径缩水,连隐身性能也因为3轴喷管设计而下降。 "中国连基础的航空发动机都难以突破,怎么可能搞定垂直起降战机需要的高推重比发动机?"美国一位五角大楼顾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垂直起降技术的本质是使用向下喷气动力的"蛮力",将常规空气动力外形的飞机托举起来。只有推重比达到10以上的强大发动机,才有可能为垂直起降战机提供足够的升力。而当时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正是公认的技术短板。 即便是经过几十年积累的美国,在F-35B研发中也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技术妥协。波音公司竞标的X-32B采用了更先进的共用型推进方式,但升力要损失高达60%——再美妙的设计,如果飞机飞不起来,一切都是白搭。洛克希德公司不得不组织全公司范围的"减重大会战",甚至用高额奖金来鼓励员工建言献策。 2021年10月,中国航展上一架神秘战机模型悄然亮相,引发国际军事界的广泛关注。这是一款带有明显短距/垂直起降特征的战机概念设计,与西方军事专家们六年前对中国"短垂"项目的嘲笑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些曾经认为中国"绝无可能在短期内突破"垂直起降技术的声音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惊讶与不安。 中国的"短垂"项目发展并非照搬美国F-35B的技术路线。在认真分析了垂直起降飞机的技术挑战后,中国选择了一条更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从需求上看,中国海军对垂直起降战机的需求并不是凌驾于其他作战飞机之上的,而是为了填补两栖作战能力的空白。中国官方将"短垂"项目定位为"探索",既表明了技术的复杂性,也意味着不必死跟着美国F-35B的路线硬干。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中国表现出了独特的智慧。不同于美国JSF项目严苛的三军通用要求,中国选择从现有飞机平台出发,通过改造和加装新型垂直起降动力,来实现突破。F-35B的升力风扇+三轴承偏转喷管的组合型推进系统虽然是当今超音速垂直起降战机最优化的动力路线,但中国的工程师们发现,这条路线仍有可能的优化空间。 中国航空工业在探索中敢于大胆创新。例如,取消F-35B的轴驱动升力风扇而改为燃气驱动升力风扇,可以进一步降低"死重";类似X-32B的共用型推进系统也被纳入研究范围;甚至在气动/机械复合喷管与气动推力矢量技术等前沿领域,中国工程师们也进行了深入探索。这些创新思路有望摆脱旧有技术的窠臼,大大简化垂直起降战机动力的"死重"和复杂程度。 任何垂直起降战机的成功,发动机都是关键。中国的工程师们清楚,只有推重比达到10以上的发动机,才有可能为垂直起降战机提供足够的升力。这就是为什么"短垂"项目的主要设计研发部门是中航空天发动机研究院,而成发只是项目加工方。大角度偏转的发动机矢量喷管技术是一个巨大挑战,涉及密封、冷却和减重等多个关键技术难点。 F-35B的三轴承偏转喷管看似简单,内部结构却异常复杂。喷管在热燃气环境中要保证结构完整性,避免高温燃气泄漏造成火灾;良好的密封性能还可减少喷管漏气造成的推力损失。中国工程师们针对这些难点一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