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四渡赤水”后,红军上上下下才对毛主席彻底服气了?

方正刚不毅 2025-02-20 13:34:09

《——【·前言·】——》

1935年,红军长征面临生死存亡,蒋介石集结40万兵力,严密封锁赤水河区域,企图歼灭红军。红军能否成功突破重围,成为关键所在。

【绝境中的选择】

1935年初,中央红军面临绝境,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踏上漫长战略转移之路,即长征。

长征启程后,局势愈发严峻。国民党集结40万兵力,步步围剿,企图在川黔交界崇山之中歼灭红军。

红军当时仅剩7万余人,补给匮乏,士气不振。敌军持续逼近,形势危急。党内意见不合,更使困境加剧。

遵义会议前,军事指挥权由博古、李德等“左倾”领导掌控,其错误的冒进策略,致使红军濒临绝境。

1月15日,遵义会议举行,标志着红军命运的转折,同时也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毛泽东进入军委核心领导层,为“四渡赤水”战役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仅凭新领导不足应对。现实严峻:蒋介石五路大军已合围,红军所有退路均被封锁。

毛泽东决定主动突围,提出渡赤水河的大胆计划,该行动以灵活机动为核心战略,旨在打破困境。

未计划正面交锋,而是采用灵活的运动战策略,打乱敌军布局,赢得时间以探寻进攻机会。

1月29日晚,红军秘密行动,自土城启程,横渡湍急赤水河。夜色漆黑,士兵们谨慎撑竹排,紧握枪支前行。

岸边敌人哨兵密布,一动即遭炮火轰击。所幸敌人被误导,未曾料想红军会取此险径。

敌人察觉时,红军已悄然进入川南。蒋介石大怒,急令追击。殊不知,此乃红军“以动制静”战略首步。

【二渡的逆袭】

一渡赤水后,红军暂避敌主力围堵,但形势依旧严峻。川南地区物资短缺,且地形错综复杂。

更严峻的是,敌人迅速变换策略,意图重施围堵红军之计。蒋介石亲督战,凭借交通之便,快速调遣兵力至红军行进路线。

红军陷入困境,北进将遇敌主力,南行则绝路一条。粮草匮乏,士气复降。士兵心生疑虑:此路能否通达终点?

毛泽东果断决定二渡赤水,目标是重占遵义城。此举看似疯狂,实则蕴含缜密战略考量。

遵义为敌补给要地,城内物资充裕。其得失不仅影响红军战力,更关乎士兵士气。

2月18日晚,红军集结于扎西,主力部队迅速向东挺进赤水河。敌误以为红军撤离川南而松懈,红军趁机悄无声息地渡过了赤水河。

3日后,遵义城外枪声大作,敌军慌乱应战,城防迅速瓦解。红军趁机攻占遵义,收获众多物资。

士兵们享用了热饭并补充了弹药,这是长征途中难得的欢庆。一些老兵忆及此景,深感其珍贵。

然而,胜利不代表轻松。敌军迅速反扑,大批增援正奔赴遵义。红军若持续固守,恐将遭敌围困。

毛泽东又做惊人决策:主动撤离遵义,变换战场布局,决定再次横渡赤水。

有人质疑:“艰辛攻取的城池,何故又要舍弃?”

他冷静阐述:“若此刻不走,便无法脱身。敌人紧追不舍,实则为我们创造了更多机遇。”

红军随即展开新隐秘行动,二度穿越赤水,此举不仅是战术上的大捷,亦是心理层面的重要胜利。

敌人被红军的灵活战术彻底迷惑。红军通过连续的大胆反击,持续为自己拓展生存空间。

【三渡的巧计】

二渡赤水后,红军迅速撤离遵义,重返川南。蒋介石对红军采取的迂回战术大为愤怒,视其为戏耍行为。

他命令全国进行动员,借助铁路与公路运送兵力,加速对红军的包围剿灭行动。

川黔山野,敌军布防已形成新“口袋阵”,红军深陷重重包围之中。

敌人志在必得,红军面临重重危机。蒋介石令空军强化侦察,封锁赤水河沿线,各渡口重兵把守,意图断绝红军退路。

红军物资匮乏,伤员与疲惫战士体力透支。突围成为毛泽东和军委面临的重大难题。

他重申“以动制敌”战术,谋定以虚晃动作淆乱敌军,趁敌兵力调动之际,觅得空档,准备再度横渡赤水河。

此次构想旨在不仅实现突破,更要全面打乱敌军布局,为红军赢得更多战略主动权。

3月16日,红军启动行动,于赤水河岸设多个伪装渡口,利用火堆、假人及虚假营地布置假象。

敌人侦察机侦察到“红军大规模渡河”。蒋介石获此情报,即刻下令部队集结,旨在围堵红军的“渡河点”。

红军主力秘密转移至实际渡河处。夜深,赤水河水势汹涌,士兵们利用木筏竹排搭起简易桥,谨慎穿越湍急水流。

众多战士于河中跌倒,随即被同伴拽起。他们深知,任何掉队者都可能永久迷失于这片荒野,因此相互扶持。

敌人未察觉红军真意,赶至假渡口,只见空地与灰烬,火堆早已熄灭。

红军已渡过赤水河,深入川南,置身于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

蒋介石的围剿计划又告失败。前线指挥官因此受严厉责备,实则归咎于红军高超的战略欺骗手段。

三渡赤水战略行动,使红军顺利脱困,同时让敌军陷入被动局面。

【四渡的决战】

红军持续在川南地区机动作战。尽管蒋介石屡遭挫败,他仍未选择放弃。

他命令集结更多兵力,封锁所有退路。并采用最新通信设备,意图依靠迅速调度追击红军。

红军处境愈发危急,川南山区物资短缺,部队饱受饥饿与疲惫之苦。众多士兵连续行军多日,脚底生出血泡。

敌机在头顶盘旋,如秃鹫觅食。红军亟需大胆行动,以彻底改变战局。

毛泽东决定再次突袭渡过赤水河,此为第四次。此次渡河不仅意在迷惑敌人,更旨在全面打通战略通道。

他挑选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时间与地点,迅速且果断地完成了渡河行动,整个过程快如闪电。

3月21日晚,红军于茅台镇周边采取行动。当晚风雨大作,赤水河水位猛涨,然而红军并未退缩。

战士们借木筏与绳索构筑简易渡桥,分批运送粮草、弹药,并转移伤员至对岸。

渡河成功的要诀在于速度与隐蔽。红军工兵不顾敌炮火,迅速完成桥梁构建,确保任务高效达成。

士兵们迅速穿越河流,脚踏湿滑木板,手扶绳索以保持平衡。渡河过程紧张有序,敌人未能及时发觉这一行动。

敌人察觉时,红军已全部完成渡河,正迅速朝乌江方向挺进。

乌江天险乃蒋介石最后屏障,红军再展神勇,迅速突破乌江防线,成功摆脱敌军追击。

四渡赤水后,红军士气大振。毛泽东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赢得了全军的广泛认可。

他凭借智慧与果断,引领红军于绝境中寻得生机,使这场战役成为历史铭记的奇迹。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