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印度凉了,美国下通牒,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再次就和印度的贸易谈判发出威胁,他声称

印度凉了,美国下通牒,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再次就和印度的贸易谈判发出威胁,他声称:印度需要被修理!如果印度希望向美国消费者出售商品,必须合作。在他看来,需要对美国做出正确反应,开放市场、停止采取损害美国利益的行动 9月28日,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在接受NewsNation采访时,又把矛头直指印度,直言不讳地说有些国家包括印度需要“修理”,得对美国“正确反应”,打开市场大门,别再干那些伤美国利益的勾当。 这话听着就带刺儿,印度要是还想把货卖给美国那14亿消费者,就得“合作玩球”,不然关税大棒随时砸下来。卢特尼克把印度和巴西、瑞士搁一块儿说事儿,意思是这些国家贸易壁垒太高,美国出口的玉米啊什么的进不去,而印度自己的纺织品、药品却在美国港口排长队。 你想想,这不就是典型的双标吗?美国经济体量30万亿刀,全球最大买家,它一发火,印度出口商的日子就难过了。 美印贸易谈判拖了好几个月,上周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还带队去华盛顿谈,从9月22号到24号,焦点就是关税和市场准入。 结果呢,美国已经对印度部分出口品加了50%的关税,尤其是制药和钢铁行业首当其冲。 卢特尼克这回重提老账,说印度买俄罗斯便宜石油是“荒唐的”,每天200万桶的量,直接削弱了美国对俄制裁的效果。 印度呢,从去年起就靠这石油稳住了能源价,通胀没那么猛,现在美国要它停手,等于逼印度选边站。印度外交部回应挺冷静,说欢迎买更多美国能源,但得看商业价码,不会因为政治压力就低头。 这逻辑简单,印度14亿人市场,谁不想分杯羹?但卢特尼克不这么想,他觉得印度这是在玩拖延战术,在美俄之间摇摆,影响美国全球贸易政策的执行力。 美国这着急劲儿不是没道理。最近美国消费数据出来,零售增长不如预期,经济增长得靠关税收入补窟窿。 特朗普上台后,贸易战打得更猛,先是对巴西全进口加50%关税,现在轮到印度,卢特尼克甚至暗示可能拉欧盟一起施压。 但欧盟那边正和美国在电动车补贴上掐架,气候基金也闹别扭,联合制裁印度?难说。 印度这时候还和俄罗斯走近,普京12月访印的计划定了,这让美国觉得话语权被抢。 再加上中印关系缓和,基础设施协议签了,卡车在边境山路跑得欢,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布局就卡壳了。 卢特尼克直球输出,说印度这策略是“虚张声势”,企业压力一大,很快就回谈判桌。 但印度履约记录呢?过去承诺降关税,实际执行总打折扣,美国这回真有点无奈。 话说回来,印度为啥不急着让步?它从来不站队,这套路玩得溜。全球贸易规则下,印度用关税护着本土产业,制药业占美国进口大头,却不让美国农产品随便进。 莫迪政府知道,美国市场大,但中国、欧盟、东盟也是出路。9月15号,卢特尼克就警告过,印度不买美国玉米,就风险市场准入。 现在加码到100%关税威胁,印度出口商算账:损失大,但分散市场能扛。X上印度网友吐槽卢特尼克傲慢,说印度不是附庸国,贸易得互利。 还有人说,美国这套“修理”论调,暴露了霸权心态,早晚自食苦果。 接地气点讲,印度老百姓在意的是油价稳不稳,工作丢不丢,美国一关税,孟买工厂订单少,工人下岗风险高。但政府层面,戈亚尔团队在评估,可能会小步让步,比如多买美国天然气,但核心如BRICS成员身份,不会动摇。 这事儿闹大,对全球供应链影响不小。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美印贸易额去年超1900亿刀,现在摩擦升级,供应链重置成本谁扛?美国想用关税逼印度开放农业市场,但印度农民抗议声浪大,政局敏感。 卢特尼克9月11号还说过,美印贸易会“搞定”,但一周后就变调,说明特朗普团队急于求成。 印度这边,同时推进欧盟FTA谈判,上轮谈崩了,但欧盟使节说这是“错失机会”,下轮可能有突破。 你看,印度这是在多线作战,不把鸡蛋全放美国篮子。俄罗斯大使最近访印,能源合作加深,普京来访能稳住后院 逻辑上,美国这通牒是双刃剑。一方面,关税能短期收钱,刺激本土制造;另一方面,推高全球物价,消费者买单。印度如果硬扛,出口转东南亚,俄罗斯石油继续买,美国制裁效果打折。 卢特尼克背景是华尔街大佬,坎托·菲茨杰拉德CEO,9/11后重建公司,手腕硬,但政治上特朗普味儿重,爱用威胁。 他早前9月5号还乐观说印度会回桌谈判,签贸易协议。 现在变卦,说明内部压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