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0年,毛主席不顾周总理苦苦求情,坚决要处死蒋介石的姐姐,即使她曾经是赫赫有

1950年,毛主席不顾周总理苦苦求情,坚决要处死蒋介石的姐姐,即使她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因为她最后几年干的事,有这个结果一点儿都不冤。 主要信源:(CCTV——[国家记忆]赵洪文国落网) 1950年7月的四川什邡县,烈日把黄土晒得滚烫,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味道。 刑场四周挤满了围观的百姓,大家踮着脚尖,伸长脖子往场中央张望。 赵洪文国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囚服,花白的头发被风吹得乱七八糟。 这个曾经让日本人闻风丧胆的"双枪老太婆",如今佝偻着背,等待最后的判决。 人群里不时传来议论声,有个老汉摇头叹息: "当年打鬼子多威风,咋就走到这一步了呢?" 时间倒回1931年的东北岫岩县。 赵家院子里,赵洪文国正手把手教乡亲们练枪。 她个子不高,但动作干净利落,声音洪亮: "手腕要稳,眼睛盯准目标!" 那时日本兵刚占领东北,这个不识几个大字的农村妇女,硬是变卖了所有家当,买来二十多杆枪,组织起一支抗日游击队。 她的大儿子赵侗当队长,母女俩经常带着队伍在山里打游击。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蔚县转移途中。 那天雾气很大,游击队突然遭遇日军扫荡。 赵洪文国临危不乱,从腰间掏出两把毛瑟手枪,"砰砰"两枪就撂倒了两个日本哨兵。 在场的村民都看呆了,从此"双枪老太婆"的名号就在东北传开了。 她带着队伍转战各地,用缴获的武器不断壮大力量,最多时手下有三百多人。 1937年武汉会战时,赵洪文国已经成了抗日名人。 郭沫若安排她见日本反战作家绿川英子时,她穿着粗布衣裳,说话掷地有声: "我们中国老百姓有镰刀有锄头,就算拼到最后一个人,也绝不当亡国奴!" 这话被绿川英子记下来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动,连重庆的报纸都整版报道她的抗日事迹。 可是抗战胜利后,赵洪文国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 1946年在重庆,蒋介石亲自接见她,授予"晋察冀剿共司令"的头衔,还认她当了义姐。 曾经打鬼子的双枪,现在却对准了同胞。 她在山西组织武装,专门袭击共产党的根据地,手段比打日本人时还狠辣。 1949年冬天,赵洪文国跟着败退的国民党部队潜入四川山区。 在什邡县红白场的一个破庙里,她设立了"反共总司令部",收罗残兵败将继续顽抗。 最让人痛心的是,她的手下杀害了二十多个农会干部和征粮队员,把尸体扔进山沟里。 当地老百姓又恨又怕,暗地里都叫她"活阎王"。 1950年3月,解放军展开清剿。 赵洪文国躲在一户农家的阁楼上,靠老乡偷偷送饭度日。 被捕时她还想贿赂看守: "小兄弟,放了我,这些金条都是你的。" 在监狱里,她时而呆坐一整天,时而突然大喊"蒋委员长会打回来的",甚至要给看守封官许愿,让人哭笑不得。 公审大会上,受害者的家属哭得撕心裂肺。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颤巍巍地指着她骂: "我儿子才十八岁,就是给你们送粮的,你们怎么就下得去手啊!" 这些血泪控诉最终促使中央作出严惩决定。 刑场上的最后一刻,赵洪文国望着东北方向,嘴唇微微颤动。 也许她想起了在东北打鬼子的峥嵘岁月,也许在后悔后来的选择。 枪声响起时,几只麻雀从树上惊飞,这个复杂的人生终于画上了句号。 如今在岫岩县的纪念馆里,还陈列着她当年用过的双枪。 枪身上的烤蓝已经磨损,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她双手持枪的英姿。 解说员总会对参观者说: "英雄若是走错了路,比普通人更可怕。" 这话让人深思,也提醒着每个人都要把枪口对准真正的敌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