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淮海战役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一国军排长率领部队投降。解放军登记时,听到排长名字大感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一国军排长率领部队投降。解放军登记时,听到排长名字大感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一国军排长率领部队投降。解放军登记时,听到排长名字大感震惊:“你不是烈士吗?”淮海战役那会儿,解放军用60万兵力,硬是把国民党80万精锐部队给包了饺子。从纸面上看,国军人多、装备好,背后还有美国人撑腰,怎么看都占优势。可为啥打得一败涂地?亲历过那场战役的老兵后来回忆说,国军的失败,根子就出在“人和”两个字上。那时候的国军,特别是那些王牌嫡系,军纪涣散得厉害。一路撤退,一路就变成了土匪。抢粮食、拉牲口、砸门撬锁地搜刮民财,老百姓管他们叫“遭殃军”,那是一点都没叫错。有些兵痞,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就敢欺辱妇女。长官们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觉得,让士兵尝到点战争的“甜头”,手里有了抢来的钱财,才会死心塌地去卖命。这种牺牲民心来换军心的做法,说白了,就是饮鸩止渴。在这样的部队里,当兵的哪还有什么斗志?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活命,怎么找机会开溜。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何宝山,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做出了他的选择。不过,在成为国民党那个“烈士”排长之前,何宝山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根正苗红的解放军战士。时间得先倒回1948年3月的洛阳战役。当时,何宝山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3师69团1营1连的一名班长。那是一场硬仗,为了拿下洛阳城西的制高点,何宝山带着全班战士冲锋在前。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子弹像雨点一样泼过来,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何宝山自己也身中数弹,昏死在阵地上。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打扫战场,没能找到何宝山的遗体。在那种炮火连天的混乱场面下,一个重伤员的生还希望极其渺茫。部队最终认定他已经壮烈牺牲,追认他为烈士,并把抚恤金和烈士证明送到了他远在山东的老家。村里人敲锣打鼓,把“革命烈士”的牌匾挂在了他家门上,他的名字,也被刻进了烈士陵园的石碑上。可谁都没想到,何宝山命大,硬是从鬼门关挺了过来。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国民党军的野战医院里。原来,国军在反扑时发现了他,看他还有一口气,就把他当俘虏给抬了回去。伤好之后,何宝山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去战俘营,要么就地补充进国民党部队。在那个年代,进了战俘营基本就是九死一生,为了活下去,也为了找到回家的机会,何宝山选择了后者。就这样,一位解放军的战斗英雄,阴差阳错地穿上了国军的军装,被补充进了国军精锐的第18军。因为他打过仗,有实战经验,很快就被提拔为排长。在国军队伍里,何宝山看到的景象,与他熟悉的解放军截然不同。这里官兵关系紧张,军官打骂士兵是家常便饭;部队里弥漫着一股失败和绝望的气息,没人相信能打赢,大家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他亲眼看到那些所谓的“中央军”是如何祸害百姓的,心里更是五味杂陈。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到自己的部队。机会终于在淮海战役时来了。1948年底,何宝山所在的国军18军被解放军死死围困在双堆集地区。天寒地冻,缺衣少食,国军的士气彻底垮了。飞机空投的粮食,大部分都落到了解放军的阵地上,偶尔掉进国军阵地的,还会引发一场自己人之间的哄抢甚至枪战。士兵们饿得啃树皮、吃草根,冻死饿死的每天都有。解放军的政治攻势也一波接一波。大喇叭天天在阵地前喊话,宣传我军的俘虏政策,起义过来的国军士兵还现身说法,讲解放军这边官兵平等,顿顿能吃上白面馒头。这种攻心战,对饥寒交迫的国军士兵来说,杀伤力巨大。何宝山看准了时机。他利用自己排长的身份,悄悄在士兵中做工作。他告诉大家,跟着国民党打内战没有出路,继续顽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解放军优待俘虏,投诚过去才是唯一的活路。他手下的士兵本来就人心惶惶,听他这么一说,纷纷表示愿意跟着他干。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何宝山带着他手下一个排的三十多名士兵,悄悄走出战壕,向解放军的阵地走去。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当登记的解放军干部听到“何宝山”这个名字时,第一反应是同名同姓。可当何宝山报出自己原来的部队番号——华野8纵23师69团时,那位干部彻底震惊了。他翻出烈士名册,仔仔细细核对了一遍,没错,就是他!“你……你不是在洛阳已经牺牲了吗?烈士陵园里还有你的名字!”何宝山苦笑着,把自己这大半年来离奇的经历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从重伤被俘,到被迫参军,再到率部投诚,故事曲折得像说书先生编的段子。消息层层上报,很快传回了他的老部队。老部队的领导和战友们听闻后,又惊又喜,立刻派人把他接了回去。一场天大的乌龙,就这样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收场。组织上撤销了他的烈士身份,恢复了他的军籍。这位“死而复生”的英雄,重新回到了人民军队的怀抱。
开国上将宋时轮,1948年淮海战役时,乘坐吉普车不慎误入国军阵地,没想到国军营长

开国上将宋时轮,1948年淮海战役时,乘坐吉普车不慎误入国军阵地,没想到国军营长

开国上将宋时轮,1948年淮海战役时,乘坐吉普车不慎误入国军阵地,没想到国军营长突然压低声音说道:“报告司令员,我是中共地下党员王世江,奉党组织之命潜伏敌军内部进行策反,从此刻起,我一切行动听从司令员指挥!”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48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华东某处的运河北岸,寒风裹着夜色,吹得人睁不开眼,就在这寂静的战地前沿,一辆吉普车孤零零地沿着乡间小路缓慢前行,车上坐着几位解放军指挥员,其中一位正是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的司令员宋时轮,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亲自观察敌方阵地的地形,为即将展开的战斗做好准备。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宋时轮有个习惯:无论战事多紧,他总要亲自到一线了解情况,纸上的地图再详尽,也比不上眼睛看到的实地,淮海战役刚刚打响不久,他带着政委刘培善和警卫人员,决定趁夜深入敌前,尽快摸清运河沿岸的布防情况,为大部队的下一步行动争取时间。然而,那晚的夜色格外浓重,乡间小路七拐八弯,景物模糊不清,吉普车在一阵颠簸之后,不知不觉驶进了敌军控制的区域,他们并没有立刻意识到这一点,直到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和军靴踏地的声音,才猛然警觉,几名士兵迅速将车辆包围起来,气氛一触即发。宋时轮和随行人员被带往附近的一处军营,营地里掌握情况的,是一位看上去颇为镇定的营长,他是国民党59军111团3营的负责人,名叫王世江,在那个危急时刻,谁也没有料到,这位敌营指挥官,竟然早已是中共地下党的一员。王世江的身份,并非一朝一夕秘密策划的结果,他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接触过共产党的思想,1940年秘密加入党组织,之后,他按照上级指示,继续留在国民党军中,伺机策反,多年来,他在部队中积累了一定威望,也暗中影响了一批士兵,这支营队虽然挂着国民党的番号,但骨子里已悄然发生了变化。那一夜的突发事件,反而成了王世江等待多年的时机,面对突然“闯入”的宋时轮,他迅速做出决定:立即撤出所辖阵地,并安排部队撤离桥头,为解放军让出关键通道,整支营队连夜转移,没有开一枪,也没有引起敌军怀疑,就这样,一条原本需要强攻的咽喉要道,被静悄悄地打开了。这次意外的接触,不仅保住了宋时轮等人的生命,更在战术上带来了重大转机,解放军得以迅速通过这一路段,向南推进,将黄百韬部队包围于碾庄圩地区,黄百韬兵团,是国民党军的重要主力之一,人数高达十万,失去了运河防线的支撑,他们被围困后难以脱逃,最终全军覆没。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其规模之大、作战之激烈,在整个战争史上都属罕见,这场战役的胜利,并不只是依靠正面战场上的拼杀,像王世江这样深藏在敌营中的地下党员,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正是这些看不见的战线,在关键时刻撕开了敌人的防线,减少了正面冲突所需付出的代价。事实上,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类似的策反并不罕见,在前线激战的同时,党组织早已在国民党军内部布下重重棋子,从张克侠率部起义,到何基沣在徐州外围打开缺口,这些“后门”的打开,使得原本固若金汤的防线屡屡出现漏洞,王世江所率的3营只是其中一环,却恰好在战役初期发挥了杠杆作用。解放军在这场战役中投入兵力约60万人,而国民党方面超过80万,按兵力计算,解放军是处于劣势的,然而,最终结果却是国民党主力被彻底瓦解,除了灵活的战略布置与精确的战役指挥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内部瓦解工作的成功。在战役中,华东和中原地区的数百万民众参与了支前工作,他们用小推车运送粮食、弹药,协助伤员转移,夜以继日地修路架桥,保障着前线的后勤供给,而在敌军内部,像王世江这样的地下党员,破坏交通、传递情报、策动起义,构成了一张无形却高效的战场网络。宋时轮在战后多次回忆这段经历时,都会提到那次夜晚的“偶遇”,他说,那一夜如果没有王世江和他的部队,后果可能难以想象,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转折,整个战局才得以快速推进,为后续的包围和歼灭创造了条件。战役结束后,宋时轮继续在解放军中担任重要职务,他参与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率领志愿军第九兵团赴朝作战,指挥过著名的长津湖战斗,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晚年则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致力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理论研究。至于王世江,这位在关键时刻立下战功的营长,在起义后随部归队,继续为人民军队服务,虽然公开资料不多,但他的这次果敢行动,已被载入党史、军史之中,成为淮海战役中不可忽视的一笔。信息来源:淮海战役中宋时轮的“惊险一幕”——人民政协网
毛泽东不是神?对。但毛泽东也绝非普通人!这从他的几次战役以及重大决策就可以看出来

毛泽东不是神?对。但毛泽东也绝非普通人!这从他的几次战役以及重大决策就可以看出来

毛泽东不是神?对。但毛泽东也绝非普通人!这从他的几次战役以及重大决策就可以看出来。他以卓越的战略眼光、非凡的胆识气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抉择,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轮破浪前行。1927年8月,毛泽东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最初制定了分三路合攻长沙的军事行动。然而,现实的严峻远超想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攻打中心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与洞察力,他深入剖析局势,力排众议,作出“放弃攻打中心城市,到偏远农村去保存革命力量”的决策。这一决策如同一道曙光,拉开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向乡村转移的大幕,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成为党领导革命斗争走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性转折点。它意味着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独特道路,为日后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党和红军命运的关键转折点。当时,红军面临着敌军的围追堵截,党内也面临着思想路线的混乱与分歧。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此后,他指挥红军展开了精彩绝伦的四渡赤水之战。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不拘一格、巧出妙棋。红军忽东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一渡赤水摆脱尾敌,改变被动局面;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取得遵义大捷;三渡赤水佯动川南,打乱敌军布防;四渡赤水甩掉敌军,跳出追剿合围。这一系列神来之笔,绝非普通军事家能够谋划。四渡赤水绝对不是事先设计好的,每一行动都是因地因时因敌因势,坚定灵活、机断行事,使敌人扑朔迷离,疲于奔命,而红军则化险为夷、绝境重生,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重新获得了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成为军事史上运动战的典范。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科学分析中日力量对比等诸多因素,发表了《论持久战》。当“亡国论”和“速胜论”甚嚣尘上之时,他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这一论断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方向,坚定了人们抗战的信心。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在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逐渐成为抗击日军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更是展现了其超凡的军事智慧和战略决策能力。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力主先打锦州,关闭东北国民党军的陆上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这一决策极具战略眼光,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最终,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全境解放,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基地。淮海战役,在兵力对比并不占优的情况下,毛泽东统筹全局,指挥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歼敌55万余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使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兵锋之下。平津战役中,毛泽东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策略,成功实现了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最终通过军事打击与和平谈判相结合的方式,解放了北平、天津等重要城市,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更彰显了毛泽东作为伟大战略家的胆识与气魄。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急切需要和平建设,而出兵朝鲜困难重重,中美两国国力极不对称、相差巨大。在1950年国庆节后十几天内,中央反复开会研究。面对多数人列举的种种困难,以及苏联在出动空军问题上一再退缩,毛泽东经过多天昼夜思考、反复权衡,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坚定信念,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断。他坚定地说,“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反之,“不参战损害极大”。在党中央和毛泽东抗美援朝伟大决策的指引下,志愿军不畏世界头号强敌,敢打必胜、英勇牺牲,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从秋收起义到抗美援朝,毛泽东在每一个历史关键节点的决策,都不是基于简单的军事考量,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形势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他的决策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又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他善于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准确地把握局势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做出正确的抉择。
1940年,18岁的郭瑞兰救了八路军政委蔡永,43年后,已是将军的蔡永找她报恩,

1940年,18岁的郭瑞兰救了八路军政委蔡永,43年后,已是将军的蔡永找她报恩,

1940年,18岁的郭瑞兰救了八路军政委蔡永,43年后,已是将军的蔡永找她报恩,一见面,蔡永就激动地说:“我欠你一条命!”1940年12月,豫皖苏边区,战云密布。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十七团内部,一场由团长刘子仁策划的叛乱正悄然酝酿。刘子仁出身地主家庭,曾为国民党军官,后投机加入抗日队伍,但旧军阀习气未改,思想动摇。当日军大举进犯,根据地形势危急之际,他暗中勾结反动势力准备叛变。组织虽有所察觉,但行动稍迟一步。12月12日凌晨,叛变突然发生。时任团政委的21岁的蔡永与其他几位团领导在睡梦中被惊醒,警卫连长率兵破门而入缴了他们的械。他与战友们被押至一间小屋囚禁,得知刘子仁已公开叛变,形势万分危急,蔡永与几位被囚的同志决心突围。他们利用看守的疏忽,点燃麦秸制造浓烟驱散哨兵,又故意打翻油灯引看守进屋。趁其不备,蔡永等人打倒看守,向外冲去。然而,负责夺取门口机枪的同志未能成功制服机枪手。蔡永在冲出屋外时,右耳被打中。他强忍眩晕继续奔跑,因失血过多昏倒在地。混乱中,一位战友背起昏迷的蔡永,拼死冲出叛军包围圈,狂奔五六里地。为躲避追捕,战友将重伤的蔡永托付给永城县郭草楼村一户可靠人家。户主郭相山及18岁的女儿郭瑞兰。郭相山是位深明大义的普通农民,郭瑞兰虽年纪轻轻,却十分淳朴与胆识。面对这位浑身是血、昏迷不醒的八路军政委,父女俩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他藏匿于家中。然而,叛军并未放弃搜捕。天亮后,刘子仁的爪牙开始在附近村庄疯狂搜查突围人员,挨家挨户盘问。当砸门声越来越近,郭家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际,18岁的郭瑞兰扑到蔡永身边,紧紧抱住他,放声大哭。“这是俺男人!他得了麻风病,快不行了,你们行行好,别过来沾了晦气!”“麻风病”三字在当时的农村无异于死亡诅咒,极具威慑力。叛军士兵闻言,唯恐避之不及。郭瑞兰用自己少女的清白名节和全家的性命作赌注,成功骗过了敌人,将蔡永从鬼门关前硬生生拉了回来。郭家本就贫寒,自己都食不果腹,却倾尽所有照顾这位素不相识的八路军伤员。郭相山忍痛宰杀了家中唯一的下蛋老母鸡,熬成浓汤为蔡永补身体。郭瑞兰的母亲用珍贵的盐调成温盐水,小心翼翼地为蔡永清洗伤口,防止感染。郭瑞兰则每日守在炕边,端水喂药,细心照料。在郭家的庇护和精心照料下,蔡永的伤势逐渐好转。归队前夕,这位年轻的政委郑重承诺:“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报答你们的救命之恩!”蔡永归队后,继续投身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身经百战。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空军任职,后升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功臣。然而,位高权重的蔡永,心中却从来没忘记寻找救命恩人郭家父女。但战乱年代,行政区划变更,村庄名称改动,加之郭家为避祸可能已远走他乡,种种线索石沉大海。1983年,已64岁的蔡永将军,终于得到了一条模糊却令人振奋的消息。河南永城似乎有一位名叫郭瑞兰的老人。他激动不已,立刻踏上了寻找恩人的旅程。历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那个记忆中的村庄,在一间土坯房前,见到了那位白发苍苍、满面风霜的老妇人,郭瑞兰。蔡永将军疾步上前,紧紧握住郭瑞兰的双手:“我欠你一条命啊!找了半辈子,总算找到了!”蔡永询问郭家这些年的境况,原来,当年蔡永被部队接走后,郭家因救助“共党”之事遭人举报。为躲避报复,郭相山带着全家背井离乡,一路逃亡至河南。他们谎称是“逃荒的山东难民”,在异乡艰难度日。1942年,河南遭遇大饥荒,郭相山夫妇在贫病交加中相继离世,只留下郭瑞兰。淮海战役期间,她加入支前队伍,为解放军运送弹药,护理伤员。新中国成立后,她才得以返回故乡。然而,长期的流亡导致户籍注销,几经周折,才凭借当年支前的记录,由商丘军分区协助恢复了身份。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曾有过婚约,但当对方得知她曾为掩护八路军政委而“假扮夫妻”的经历后,竟退婚。得知恩人如此坎坷的命运,尤其是因救自己而终身未嫁的遭遇,蔡永将军愧疚万分。他当即提出,要将郭瑞兰接到自己身边,让她安享晚年。然而,郭瑞兰却拒绝了将军的好意,表示当年救助八路军是出于本分,从未想过要任何回报。蔡永尊重了郭瑞兰的选择,但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寄给她,改善她的生活,他让自己的子女称呼郭瑞兰为“姑姑”。1994年,郭瑞兰老人安详离世。蔡永将军亲自为她操办了后事,并带领子女在坟前叩首举哀。此后,每年清明,蔡永将军都坚持到郭瑞兰墓前祭扫,直至2001年自己病逝。有些恩情,重于泰山,有些承诺,穿越生死!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传奇将军蔡永:伏击U-2高空侦察机活捉飞行员)
淮海战役期间,如果按照杜聿明的方案,黄百韬兵团不会全军覆没,只可惜被顾祝同弃之不

淮海战役期间,如果按照杜聿明的方案,黄百韬兵团不会全军覆没,只可惜被顾祝同弃之不

淮海战役期间,如果按照杜聿明的方案,黄百韬兵团不会全军覆没,只可惜被顾祝同弃之不用。当时,黄百韬兵团被中野华野两支大军团团围住,老蒋则命令杜聿明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援,面对如此困境,杜聿明曾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解决...
淮海战役五位总前委雕塑,能认出来都是谁吗?从左到右,分别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

淮海战役五位总前委雕塑,能认出来都是谁吗?从左到右,分别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

来源:吴仁朗说 淮海战役五位总前委雕塑,能认出来都是谁吗?从左到右,分别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邓小平是总前委书记,为什么没有站在中间C位?这个站位是严格按照那张历史老照片来的,当时邓小平的地位最高...
粟裕大将:指挥了淮海战役。刘伯承元帅:指挥了淮海战役!粟裕,1907年生于湖

粟裕大将:指挥了淮海战役。刘伯承元帅:指挥了淮海战役!粟裕,1907年生于湖

粟 裕大将:指挥了淮海战役。刘伯承元帅:指挥了淮海战役!粟裕,1907年生于湖南会同县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家里...到了解放战争,他指挥华东野战军,打了苏中、孟良崮、济南等一串硬仗,战功赫赫,成了国民党眼中的“眼中钉”。...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国军重机枪小组成员准备就绪。当时,国军的重机枪小组配备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国军重机枪小组成员准备就绪。当时,国军的重机枪小组配备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国军重机枪小组成员准备就绪。当时,国军的重机枪小组配备五到七人,其中有主射手,负责射击与瞄准,副射手协助装弹与更换枪管,弹药手携带装有两千发以上的弹药箱。除此之外,还有负责侦察目标并指挥射击的观察员,还配备警卫兵负责防止对手渗透。说起淮海战役,得先聊聊黄维这个人。他1904年生在江西贵溪一个普通农家,早年家里穷,父亲走得早,他就靠着自己念书,考上当地师范,当了小学老师。那时候他二十出头,1924年经人介绍进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学里有陈赓那些人。军校毕业后,他从基层干起,参加过东征北伐,一步步爬上来。1927年升到团长,之后进陆军大学深造,1931年毕业,当了旅长。抗日战争打响,他带部队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那些大仗,1938年当上第十八军军长,这支部队装备不错,美式武器不少,他管着好几个师。1940年调去第五十四军军长,之后又去昆明防守司令部任职,还管过青年军编练。1945年抗战结束,他继续在军中混,1947年当新制军官学校校长。1948年9月,他被任命第十二兵团司令官,带四个军十二万人,从中原北上支援徐州。那时候国民党军里,他算蒋介石的嫡系,指挥风格偏保守,喜欢死守阵地,不太爱机动变通,这在后来战役里吃亏不小。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里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一场,国民党军丢了五十五万多人,精锐基本打光。国军重机枪小组在其中作用不小,尤其是防御阶段。这些小组一般五到七人,主射手管射击瞄准,副射手帮着装弹换管防过热,弹药手背大箱子,里面两千发子弹起,观察员用望远镜找目标下命令,警卫兵防敌方小队偷袭。这样的编组,让重机枪火力稳当,能封锁冲锋路,初期对解放军进攻造成麻烦。比方邱清泉兵团在碾庄战斗里,用机枪群布置阵地,多次挡住华东野战军进攻。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有第五军、第七十军那些部队,早就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机械化程度高,重机枪跟坦克步兵配合作战,在潘塘附近阻击时,火力网密集,解放军伤亡不小。黄维兵团也一样,在双堆集把重机枪放村口高地和屋顶,锁住进村通道,试图稳住防线。国民党军总共丢了一万四千多挺轻重机枪,可见这些武器配备广,作用大,但也暴露问题:阵地太死板,机动差,一旦被围就难翻身。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打到1949年1月10日,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围了黄百韬第七兵团在碾庄,蒋介石急了,让杜聿明带邱清泉、李弥兵团去解围,但解放军阻击猛,邱清泉兵团在徐东一线被挡住,推进慢。黄百韬兵团22日全军覆没,十万人没了。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合力围黄维兵团在双堆集。黄维从中原上来,本想增援徐州,结果11月25日被围在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圈里。兵团四个军,第十八军最精锐,美械装备全,初期靠重机枪和炮火顶住进攻。但解放军战术灵活,挖交通壕靠近五十米盲区,用缴获的山炮迫击炮精准打机枪工事,还派小组带炸药包爆破筒爬近炸毁掩体。黄维指挥保守,不肯早撤,部队粮弹耗尽,士气低。12月15日,兵团防线崩,重机枪损失八成,十二万人全歼,黄维突围失败被俘。第三阶段,杜聿明集团三十万人被围陈官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乱成一锅粥。邱清泉想突围,但指挥混乱,1949年1月10日全灭,邱清泉阵亡。黄维被俘后,关了二十七年,先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后转秦城监狱。改造期间,他慢慢接受现实,1975年3月作为最后一批特赦战犯出来。那年他七十一岁,出狱后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还当了第六届政协常委。晚年在北京住,参与些水利工程调研,1989年3月20日因心脏病去世。
淮海战役中,国军军长高吉人重伤被俘,住院时他对邻床的副师长说:“粪坑水位这几天最

淮海战役中,国军军长高吉人重伤被俘,住院时他对邻床的副师长说:“粪坑水位这几天最

淮海战役中,国军军长高吉人重伤被俘,住院时他对邻床的副师长说:“粪坑水位这几天最低,咱们钻粪坑逃跑。高吉人是黄埔...而解放军的优待,恰恰反衬出这种抵抗的无谓—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靠钻粪坑能改变的,人心向背才是关键。...
淮海战役中,国共对战时发生了一件极其诡异的事件,孙元良率领的八万国军,竟一夜之间

淮海战役中,国共对战时发生了一件极其诡异的事件,孙元良率领的八万国军,竟一夜之间

淮海战役中,国共对战时发生了一件极其诡异的事件,孙元良率领的八万国军,竟一夜之间神秘消失,就连蒋介石都找不到这支兵团的踪迹。这事儿听起来像极了电影情节,但背后却藏着复杂的战场乱局和个人算盘。孙元良,这位黄埔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