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新疆高原,零下二十度,一名战士趴雪地上,一枪打穿对面哨所的无人机起落架。 没炸,

新疆高原,零下二十度,一名战士趴雪地上,一枪打穿对面哨所的无人机起落架。 没炸,没烧,就“咔”一声,机器当场瘫了。 他身后,三支QBU-201,一班一把,没轮着的,蹲着啃干粮。 这不是演习剧本,是2025年3月喀喇昆仑的真实画面。 过去,5.8毫米狙枪够不着两公里,35毫米榴弹又太笨重。 现在,这杆“中国巴雷特”,空重不到11公斤,比美军M107轻一斤多,高原行军不掉队,卧姿一枪,1500米外直接废掉敌方轻型车侧甲。 弹药也换了。 钨芯脱壳弹,初速飙到980米每秒,200米打穿25毫米钢,BMP-2侧面跟纸糊的一样。 以前打个装甲车得靠炮,现在一个班,三杆大狙,就能卡住对方机动路线。 火控更狠。 “狙盾-1”挂上去,激光测距、风速温压全自动算,1秒出修正点。 1500米外,敌方车辆刚拐弯,瞄准镜里红点一亮,扣扳机——人还没反应过来,车已趴窝。 后坐力? 压住了。 三室冲击+液压缓冲,连续五发连射,枪口不跳飞,射手还能喘口气再瞄。 枪管寿命3000发,比M107多出500发,换管就拧三个螺丝,野战两分钟搞定。 这不是升级,是重构。 以前大口径是特种兵的玩具,现在普通步兵班也能扛着走。 边境线上,敌方无人机刚升空,还没飞出三公里,就被一枪打成废铁。 通信车、油桶、雷达天线,全在射程内。 它不喊口号,不炫耀参数。 它只是静静躺在雪地里,等敌人以为安全了,才响那一声。 然后,对方的“技术优势”,没了。 边陲不是靠喊出来的,是靠一枪一枪打出来的。 你有无人机? 我有大狙。 你有装甲车? 我有钨芯弹。 你有夜视仪? 我有零下四十度照样跑的火控。 这不是武器迭代。 这是中国陆军,把“远程精确毁伤”塞进了每个步兵班的背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