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为何攻不进延安?肖劲光:在毛主席的高明面前,日本人嫰着呢。纵观抗日历程,中日双方的装备差距十分明显,以至于在很多人看来,日军到最后也没能攻进延安存在很多疑点,而跟随毛主席多年的肖劲光将军对此有着清晰的领悟。 他曾经强调,在毛主席的高明面前,日本人的战术难以生效,这番话可谓是说出了最主要的原因,毕竟从一开始毛主席就专门对挑选延安作为根据地做出了部署。 总的来说,毛主席挑选根据地时,充分考虑到了发挥群众作用,同时也将国际社会的势力支撑列上了日程,在这种情况下,抗日队伍逐步壮大,已经不是日军能够傲慢应对的了。 要知道,在日军侵华初期,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战略,导致中国损失惨重,日方宣布将在三个月内结束战斗,可见中日初期优劣势明显,虽然说当时日本军力在世界范围不够强。 但仅在亚洲地区已经足够具备压制力,中方当时能够选择的最佳手段就是团结抗日,问题是国民党没选这条路,反而挑起了内部纷争,所以毛主席的团结有生力量具有进步性。 另外,毛主席的魄力足够,他不仅去团结了一般民众,还对开明地主群体投出橄榄枝,让他们也能加入到抗日队伍当中出力,这就导致民族各个阶层其实在抗日期间结合了起来。 有力一块用的模式直接掐准了日军资源不足的窘境,毕竟日方内部当时遭遇经济危机,他们选择对东南亚出手无疑是暴露了这一点,所以当战线拉长后,日军的感受是非常不妙的。 一方面来说,东南亚当时属于美方影响区域,日军出于军国主义的危险思想,选择侵略,如果短期内取得不了战果,他们自己就会崩溃,事实也确实如此,日军冒险偷袭珍珠港。 另一方面,毛主席精准把握了局势,否决了以总体战应对日军侵袭,而是采取游击战为主的零散行动模式,这正好拉长了战线,延长了战斗时间,日军资源被消耗,中方资源得以保全。 而且因为零散作战的缘故,各地乡民发挥极大作用,群众参与到了抗日行动当中,所取得的成果自然就值得期待了,所以日军虽然在前期占领了一些大城市,可实际控制不足。 城市下方的乡村地区,处处都有红军的势力,以至于日军的装备发挥不了效用,再加上延安地区本身就位于易守难攻的地带,日军想要进攻就必须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这是不现实的。 说白了,日军的行动是冲着掠夺资源来的,这种缺乏正义性的战争无法获得多少外在助力,特别是日军自己当时想问题想的很简单,只以为打败国民党就能万事大吉。 但实际上挑战才刚刚开始,所以说,毛主席的发动群众加上游击战路线,精准切中了日军的薄弱点,进而打开了突破口,肖劲光将军的一番话确实是亲身经历的真实感受。 参考资料: 西行漫记 | 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不可摧毁的堡垒”丨中国共产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