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房1.3万亿! 中国“最大炒房团”要清仓走人? 刚看到一组数据时,不少人都吓了一跳:有机构统计,国内手握大量房产、总市值超1.3万亿的“最大炒房团”,最近正密集抛售手头的房源,从一线城市的写字楼到三四线的住宅项目,动作频频。 要知道,这可不是普通投资客囤个十几套房子的规模,1.3万亿相当于部分省份一年的GDP总量,这样的“清仓”动作,到底会给楼市带来什么影响? 可能有人会问,这1.3万亿的囤房主体,到底是谁?不是咱们常说的“温州炒房团”这类个人群体,而是以房地产企业和专业投资机构为主的“大玩家”。 根据央行2024年发布的房地产金融报告,截至2024年底,国内房企自持的待售房源和已建成未出售的项目,总市值就超过了1万亿,再加上一些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商业地产,合计规模刚好接近1.3万亿。 这些“玩家”当年入场时,正是房地产最火的那几年,连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都曾在公开场合感慨过,“要是当初选择做个包工头,挣钱可能比搞科技还快”,足以见得当时房地产行业的利润有多诱人。 那时候不少房企和机构都抱着“房价永远涨”的想法,疯狂加杠杆拿地建房。 比如某头部房企在2018-2020年期间,光是在一二线城市拿下的住宅用地,就够开发近百万套房子,这些项目有的建成后没及时出售,有的则捂在手里等着涨价,慢慢就成了“囤房”。 机构投资者也没闲着,2019-2021年,不少私募产品专门募集资金收购写字楼和商铺,甚至有项目刚交房就被机构整栋买下,再拆分出租或转售,靠差价赚钱。 那几年,市场上流传着“买套房比开公司靠谱”的说法,连普通上班族都想着凑钱买房投资,更别说手握大资金的企业和机构了。 可从2022年开始,风向慢慢变了。先是“三道红线”政策收紧了房企的融资渠道,不少企业手里的资金周转不过来,只能靠卖房子回笼资金。 接着是二手房市场挂牌量激增,国家统计局2025年1-6月的数据显示,全国100个重点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同比增加了23%,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房价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暴涨。 这时候,那些手握大量房源的“大炒房团”才发现,手里的房子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比如某房企在2025年5月,一口气转让了上海三个住宅项目的股权,转让价格比当初拿地时的成本价还低了5%,就是为了快速拿到现金偿还债务。 还有一家机构在2025年上半年,抛售了北京、深圳的5栋写字楼,成交均价较2021年的高点下跌了近两成。 可能有人会疑惑,这些“大炒房团”为啥现在急着清仓?核心原因就两个:资金压力和市场预期变了。 对房企来说,近几年到期的债务越来越多,根据克尔瑞2025年发布的房企债务报告,2025年全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超过5000亿元,而很多企业的销售回款跟不上,只能靠出售自持房源来“救火”。 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商业地产的租金回报率也在下降,比如一线城市的写字楼空置率从2021年的15%涨到了2025年的22%,租金连续三年下跌,拿着这些房产不仅不赚钱,还要承担物业费、税费等成本,不如趁早卖掉止损。 更关键的是,市场对房地产的认知已经变了。以前大家觉得“买房稳赚不赔”,现在越来越多人明白,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正在减弱,“居住属性”才是核心。 就像2025年上半年,不少城市推出的“保交楼”政策,重点都是让房企把建好的房子交给购房者,而不是捂着涨价;还有各地优化限购政策,也是为了满足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不是鼓励炒房。 在这种大背景下,“大炒房团”继续囤房已经没有意义,清仓走人成了必然选择。 不过,这种“清仓”也不全是坏事。对普通购房者来说,房企和机构抛售的房源,往往价格会比市场价低一些,而且不少是现房,能避免“烂尾”风险。 比如2025年6月,某房企在杭州抛售的一批住宅,均价比周边小区低了12%,还支持公积金贷款,很快就被刚需购房者抢光了。 但也要注意,部分抛售的房源可能存在产权瑕疵,或者位置较偏,购房者还是要仔细甄别。 从更长远来看,“大炒房团”的退场,其实是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信号。 过去二十年,房地产过度依赖“炒房”拉动,不仅推高了房价,还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资金(比如不少企业把钱投到房地产,而不是研发和生产)。 现在这些“大玩家”离开,能让房地产更多地服务于“居住”需求,也能让资金流回实体经济,这对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其实是好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