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零食,又是“神药”的“宝塔糖”是怎么来的?1952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20克珍贵的蛔蒿种子,并把它们分成4份,在专人保护下分别送到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四个国营农场试种。这四份种子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它们肩负着帮助我国铲除蛔虫危害的重要任务。 在今天,很多年轻人对蛔虫病几乎没有印象,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是一场全民级的灾难。 当时饮用水脏,大家常常直接喝生水,地里的瓜果随手擦一擦就吃,蛔虫因此疯狂传播,农村感染率高到离谱,有的地方孩子几乎人人体内都有虫。 孩子个个营养不良,肚子鼓成球,身体却瘦小虚弱,严重影响健康成长,国家想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苏联,人们早就发现一种叫“蛔蒿”的植物能专治蛔虫,它的花蕾里含有“α-山道年”成分,能有效杀虫。 但蛔蒿只生长在北极圈附近,中国境内一棵都没有,不可能靠长年进口药物来解决,于是那20克种子,就成了当时最大的希望。 四个农场都非常重视,气候条件看似更接近苏联的呼和浩特、大同和西安却全部失败,三地种子发不出来。 出乎意料的是,条件并不算理想的山东潍坊,那5克种子却顽强地发了芽,并顺利开花,这个结果,改变了全国几亿孩子的命运。 为了防止消息泄露,潍坊农场甚至给蛔蒿改了名字,叫“一号除虫菊”,像保密工程一样守护那片地,后来,在潍坊的成功基础上,全国逐渐推广种植,蛔蒿的产量越来越多。 有了原料,制药厂很快开始生产药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又来了,蛔蒿里的药性虽然厉害,但苦得要命,小孩根本咽不下去,连大人都抗拒。 科研人员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一个办法,把药裹进糖里,苦药粉和糖浆混合,压成一层层叠起来的宝塔形状,还做成彩色,看起来喜庆,吃起来也甜。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不再抗拒,反而盼着排队吃药,宝塔糖因此在全国风靡,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几乎人人在童年里都吃过。 那时学校会集体发药,孩子排着长队领糖,老师还会叮嘱快点回家上厕所,这段经历成了几代人永远的记忆。 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走,把设备和工艺图纸也都带回去了,中国辛苦种出来的大量蛔蒿眼看要废掉,宝塔糖的生产陷入危机。 科学家们没有退缩,他们封闭在实验室里,一遍遍尝试,没有图纸,就自己摸索;没有设备,就自己造。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完全掌握了提炼技术,还建立起独立的生产线,这是一次硬仗,但中国人凭着韧劲硬生生啃下了骨头,让宝塔糖继续发挥作用。 但到了1982年,卫生部正式发布了一份淘汰药品名单,宝塔糖在其中,原因很明确:一方面,国内更先进的药物问世,比如阿苯达唑。这类合成药物不仅杀虫范围更广,副作用更小,生产方便,还不再依赖种植外来植物,成本远低于蛔蒿提炼。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新中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解决了公共卫生难题,大规模的卫生运动,让“喝干净水、洗手、修建厕所”成为常识,蛔虫传播链被切断,发病率急剧下降,曾经普遍的蛔虫病,在中国逐渐变得罕见。 没有了生存空间,宝塔糖退出历史舞台成了必须的选择,随着它的停产,全国的蛔蒿种植也随之停止,最后一批保存的种子因条件不当损坏,最终彻底消失。 它的消失,其实并不是遗憾,相反,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好说明,宝塔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带走的是一段艰苦岁月的记忆,留下的却是更加健康稳定的生活。 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吃过宝塔糖?对你来说,当年那颗甜甜的药,是不是也成了永远忘不掉的味道? 参考信源:记忆中的宝塔糖——澎湃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