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世界报日前就特朗普要求欧盟对中国征收100%关税以阻止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一事发表文章称,对于欧盟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欧盟担心特朗普提出的新要求可能导致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紧张。 当“老大哥”开口,按理说小弟们该点头哈腰、照单全收,但这一次,美国说“干”,日本偏说“不急”,欧盟干脆说“先放一放”。 曾经排队站队的盟友,如今一个个不再言听计从,甚至开始对“听美国的”这件事摇头皱眉,这不是简单的意见不合,而是全球权力秩序中的一次“位移反应”,美国的朋友圈,正在变味。 过去几十年里,日本对美国说“NO”的次数屈指可数,可这一次,面对美国的要求,日本明确表示:你让我对中国和印度征100%关税?这事儿,咱真办不了。 原因不复杂,美国这次打的旗号是“中国和印度还在买俄罗斯的油”,于是想拉着盟友一起“教训”他们,来一个高额关税大礼包。 但日本回头一看,自己也还在买俄罗斯的油啊,6月的数据摆在那儿,哪怕只占1%,也是“嘴上喊制裁,脚下买原油”,这不成了“说一套做一套”? 而且,世贸组织的规则也不是废纸一张,一旦日本贸然对中印下手,自己也得承担“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的后果。 更关键的是,日本不是傻子,2024年1月,对中国的出口大涨29.2%,一口气突破1.25万亿日元,中国市场几乎成了日本制造业的“救命稻草”。 在本国经济增长乏力、通胀压力仍在的背景下,失去中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日本企业要关门、工人要失业、选民要不高兴。 所以这回,日本不装孙子了,不是不讲义气,而是“义气”不能当饭吃,美国的算盘,日本不再甘当算盘珠。 美国想让欧盟也来一场“高调制裁”,结果欧洲那边却突然“失声”了,原计划推进的第19轮对俄制裁,欧盟干脆从议程上撤了下来。 这不是临阵退缩,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冷处理”,欧盟内部的裂缝早就存在,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靠着俄罗斯的天然气过日子,动不动制裁,那是切自己命根子。 德国企业也不傻,奔驰宝马如果失去了中国市场,德国经济就像断了腿,法国香水包包一旦卖不出去,巴黎也得跟着头疼。 更何况,美国的“套路”太明显:你们先冲,我再跟,美财政部长贝森特甚至都懒得遮掩“欧洲不动,我们也不动。” 这话说白了就是你们去当炮灰,我在后头看着,这种“借刀杀人”的剧本,欧洲人看得太清楚。 所以欧盟这次没吵没闹,直接把议题从桌上撤了,不是不配合,而是不想再当“跟班”了,更重要的是,欧盟内部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思考:“我们到底是美国的盟友,还是美国的工具?” 这场“反骨”风波,说到底,不是盟友们突然叛变,而是他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谁替谁出头,谁就得先流血。 过去,美国说一不二,盟友们也乐于跟随,可现在,局势变了,全球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期,各国拼命想活下去。 中国不再是那个“世界工厂”那么简单,它是德国的最大出口市场、法国的奢侈品消费“金矿”、日本电子产品赖以生存的“大户”,谁还敢轻易开罪? 而美国想打的,是“经济冷战”这张牌,但问题是,这牌不是你想打,盟友就得跟着下桌,每一国的算盘,打得都比美国精明。 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中国出口同比增长接近20%,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高端制造设备最为抢手。 再比如法国,LVMH集团的季度财报显示,中国消费者贡献了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三分之一,这些数据,不是华丽词藻,而是企业的“生死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让盟友“牺牲市场去换忠诚”,这要求过于奢侈,现实告诉他们:靠美国的“口头支持”撑不起自家的GDP。 于是,我们看到:不是盟友们不讲义气,而是现实不允许他们再讲“哥们义气”。 回过头看,美国这次碰壁,其实不是偶然,而是趋势的必然。 过去,美国靠军事、金融和舆论三大法宝,牢牢把控着自己的盟友阵营,但现在,这三张牌都在失灵。 军事上,美国的海外驻军成本高涨,自己都在收缩;金融上,美元霸权遭遇挑战,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探索“去美元化”;舆论上,信息多元化让“美国说了算”不再成立。 而中国与全球的经济联系反而更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现,与其站在美国的对立面,不如站在利益这边。 这也是为什么,从日本到欧盟,从韩国到东南亚,越来越多的盟友开始“想清楚了”,他们不愿意再当美国的“外交工具箱”,而是要做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甚至连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最铁”的伙伴,也开始在对华政策上露出犹豫,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加拿大的大豆,哪个不是靠中国市场撑着?一旦“选边站”选错了,吃亏的是自己,不是华盛顿。 所以今天的“反骨”,不是突发事件,而是结构性转变,美国如果还是按老套路行事,未来“反水”的可不止日本和欧盟,连最听话的都可能扛起“独立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