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1年9月,基辅战役结束后,66万苏军被俘,负责收拢俘虏的意大利将军几乎惊掉

1941年9月,基辅战役结束后,66万苏军被俘,负责收拢俘虏的意大利将军几乎惊掉下巴,因为漫山遍野都是人,比蚂蚁都多,基辅战役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兵分三路,像三把烧红的尖刀,一下子扎进了苏联的胸膛。北路军的目标是列宁格勒,中路军直扑莫斯科,而南路军,由老帅龙德施泰特指挥,目标就是乌克兰——那片号称“欧洲粮仓”的黑土地,以及它的心脏,基辅。 德国人的闪电战玩得是真溜。开战没多久,苏军的防线就像纸糊的一样,一捅就破。到了7月份,德军已经往前推进了三五百公里,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基本落入敌手。南边的德军也一路高歌猛进,兵临第聂伯河,基辅岌岌可危。 这时候,德军高层内部出了分歧。像古德里安这些前线猛将,个个都觉得应该趁热打铁,让中路军那五十个师别管别的,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在他们看来,莫斯科是苏联的神经中枢,只要打掉这里,苏联就得瘫痪。这逻辑听起来没毛病,对吧? 可希特勒不这么想。他坐在东普鲁士的“狼穴”指挥部里,盯着地图,脑子里盘算的却是另一笔账。他觉得,莫斯科只是个政治符号,乌克兰的粮食、顿巴斯的煤炭和克里米亚的战略位置才是实打实的宝贝。特别是克里米亚,他怕苏联空军从那儿起飞,去轰炸罗马尼亚的油田——那可是德国战争机器的命根子。 于是,7月19日,希特勒下了那道著名的“第33号训令”,紧接着又是8月21日的“第34号训令”。核心意思就一个:中路军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别往莫斯科跑了,调头南下,跟南路军一块儿,先把基辅那疙瘩的苏军主力给包了饺子! 这个决定,在当时让好多德国将军气得直跺脚,觉得元首是在瞎指挥,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正是这个决定,给驻守基辅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判了死刑。 再看看苏联这边。说实话,斯大林不是没收到情报。各种蛛丝马迹都表明,德军的大部队正朝乌克兰扑过来。可苏联高层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他们压根没想到,德军的中路主攻部队会突然一个大拐弯,从北边杀下来。 这就像你跟人下棋,眼瞅着对方的车要吃你的马,你正琢磨怎么保马呢,结果人家的炮隔着山就轰过来了,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第二,斯大林本人,固执得像头牛。 当时,总参谋长朱可夫和西南方向总指挥布琼尼元帅,不止一次地跟斯大林建议,说基辅这地方已经成了个死地,德军的铁钳眼看就要合上了,赶紧让基尔波诺斯上将的西南方面军撤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可斯大林一听就火了,他觉得基辅是苏联的第三大城市,是乌克兰的首都,怎么能说丢就丢?他冲着电话吼:“简直是胡说八道!基辅决不能交给敌人!” 他甚至把布琼尼的职务都给撤了,换上了更听话的铁木辛哥。 最要命的是,当基尔波诺斯上将顶着上军事法庭的风险,准备下令部队自行突围时,斯大林的命令直接下到了师一级:不许后退一步,坚决保卫基辅! 这就好比船马上就要沉了,船长喊大家赶紧跳海逃生,结果船东直接用广播通知每个水手:谁敢动就枪毙谁。你说这仗还怎么打? 于是,历史长河中最惨烈的一幕上演了。9月16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在北边,和南边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在基辅以东的洛赫维察会师,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彻底形成。西南方面军的85万大军,连同司令部,全被死死地困在了里面。 直到9月17日,斯大林才终于松口,同意撤退。可这时候,一切都晚了。 突围变成了屠杀。苏军士兵们像没头的苍蝇,在德军的炮火和机枪扫射下成片倒下。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政委布尔米坚科、参谋长图皮科夫,这些高级将领,全都在突围中战死。最终,19万人阵亡,66万人放下了武器,成了俘虏。 这场仗,从战术上看,是德军一个辉煌到极致的胜利。但从战略上看呢?希特勒为了这盘“饺子”,耽误了整整两个月。等他心满意足地调转枪头,准备再攻莫斯科时,已经是9月底了。 而莫斯科的秋天,泥泞得能陷住坦克。紧接着,就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冬。德军那些习惯了欧洲气候的士兵,穿着单薄的夏装,在冰天雪地里冻得像冰棍,武器也失灵了。 可以说,基辅那66万苏军的牺牲,虽然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却也用他们的血肉,为保卫莫斯科争取了最宝贵的两个月时间。 他们拖住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脚步,让“闪电战”的神话在莫斯科的冰雪面前,彻底破产。

评论列表

苏米
苏米 3
2025-09-17 23:24
[赞][赞][赞]
大鲜
大鲜 1
2025-09-18 00:02
应该佯攻基辅 主力直捣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