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中国绿色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已达2270亿至2500亿美元之间。这一数字与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规模相当,不过此次的主角变成了中国,且投资方向聚焦绿色能源领域。
该数据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净零工业政策实验室与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联合编制的最新数据集。报告显示,中国海外清洁技术制造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22年以来承诺投资额超过2100亿美元,投资范围覆盖太阳能、电池、风能、新能源汽车和绿氢等多个领域。
印度尼西亚的电池材料工厂、摩洛哥的电动车电池生产基地、海湾国家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厂……这些项目正在重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轨迹,也在悄然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中国低碳技术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库”追踪了相关领域项目,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中国绿色科技企业海外投资热潮兴起。目前已确认的项目超387个,其中80%以上是在过去三年宣布的。仅2024年一年,新公布的项目数量就达165个,创下历史新高。自2022年起,中国企业承诺投资额超2100亿美元,占已披露总资金的近88%。
疫情前,太阳能产业是中国海外投资的重点方向。但自2021年开始,投资范围不断拓展,延伸至电池材料、完整电池工厂、电动汽车组装、充电基础设施、风电以及早期阶段的氢能制造领域。
在投资地域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东盟虽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但在2024年,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新增交易占比已超20%。欧洲凭借自身优势,持续吸引电池下游项目;拉丁美洲和中亚地区也开始出现在中国企业的投资版图中。
具体到国家和地区,印尼已成为镍资源丰富的电池材料及太阳能生产线的投资热土;摩洛哥凭借其丰富的天然磷酸盐资源以及靠近欧洲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电池材料与绿氢项目投资;海湾国家借助主权承购协议,成功引入太阳能组件与电解槽工厂投资。另外,匈牙利、西班牙、巴西和埃及也在逐步发展为专业化的清洁能源技术中心。
研究人员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动机主要有三类:进入东道国市场、获取第三国出口机会、获取原材料。如今,投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至少有60个项目的单体价值超过10亿美元。
对于东道国政府而言,这份报告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凸显了制定针对性激励政策的重要性。比如,大型电池和氢能项目对税收减免、优惠土地政策及长期融资支持反应积极;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工厂则对本地含量要求(即项目中本地生产或采购的零部件、材料比例)和购电协议担保(或产品包销承诺)更为敏感。
外媒称,资源丰富的国家若想通过吸引投资融入与中国相关的供应链,必须确保实现技术转移、落实环境保障措施,并提升本地附加值。研究人员还提醒,鉴于大型项目逐渐成为常态,各国政府需加大电网、港口和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样才能将这些投资转化为广泛的产业成果,推动本国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