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广东男子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转头加入英国,在英国,他打扮成乞丐,四处捡废品,引人嘲笑,谁料,20年后,众人却含泪说:“我们为他骄傲!” 2000年广州艺术博物院的文物清点现场,专家们对着一批刚送达的汉代玉衣热泪盈眶。 这件流失海外多年的国宝,包装材料竟是破旧纸箱与泡沫塑料,而护送它回国的,正是那个在英国街头捡废品、被骂“汉奸”近十年的赵泰来。 这些“废品”包装的背后,藏着一场跨越20年的文物守护计划,更藏着他放弃国籍、忍辱负重的真相。 他的曾外祖父伍廷芳,作为晚清外交家,亲眼见证鸦片战争后中国文物流失的惨痛。 敦煌经卷被掠、圆明园珍宝遭抢,这位老人痛心之余,用毕生积蓄从海外回购文物,还立下家规:“凡伍氏后人,必守此宝,待山河安定,尽数归乡。” 这份责任传到赵泰来的姨妈伍月娥手中时,她选择终身未嫁,将地窖里的藏品视为生命。 赵泰来幼年父母双亡,被姨妈收养,童年记忆里,没有玩具与零食,只有姨妈教他辨认青铜器纹饰、讲解竹简文字的场景:“这些不是古董,是老祖宗留下的根,你要记住,它们早晚要回家。” 1990年伍月娥病逝前,将一把伦敦庄园的钥匙与手绘地图交给赵泰来,只留下一句“守好它们,比什么都重要”。 次年,赵泰来到达英国,打开庄园地窖的瞬间,六万件文物让他震撼得说不出话:商周青铜器泛着幽光,唐代唐卡色彩依旧艳丽,宋代瓷器纹路清晰,还有成捆的汉代竹简。 这些藏品,正是伍廷芳与伍月娥两代人耗尽心血的收藏。但喜悦很快被现实浇灭:英国法律对私人文物出境管控极严,若以中国公民身份申请运输,不仅流程繁琐,还可能因“文物归属争议”被扣押;更重要的是,这批文物价值连城,一旦暴露,很可能引来走私团伙觊觎。 反复权衡后,赵泰来做出了第一个“争议决定”: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 消息传回东莞,亲戚气得与他断绝往来,街坊指着他的照片骂“叛徒”,连儿时好友都摇头叹息:“好好的中国人,跑去英国当二等公民,真是没骨气。” 没人知道,这个决定是为了用英国公民身份,合法继承这批文物,为后续运输铺路。 紧接着,他开始了更“反常”的举动——扮成乞丐捡废品。 每天清晨,他穿着沾满污渍的衣服,在伦敦街头的垃圾桶里翻找泡沫、纸箱、旧木板,有时还会捡起别人丢弃的塑料瓶。 邻居见了皱眉躲开,华人社区里更是流言四起:“听说他在英国混不下去,连饭都吃不上了”“早知道当初别放弃中国国籍,现在丢人丢到国外了”。 面对嘲笑,赵泰来从不辩解,只是把捡来的“废品”悄悄运回庄园地窖。 这些泡沫是保护青铜器的缓冲材料,纸箱能隔绝潮气,旧木板可用来固定竹简,而他“乞丐”的形象,恰好能让所有人放松警惕,没人会把这个“穷鬼”与价值数十亿的文物联系起来。 守护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为了凑齐文物运输费,他卖掉了姨妈留下的伦敦别墅,自己搬进地窖附近的小阁楼; 整理文物时,手指常被铜锈感染、被玉片划伤,脚趾还曾被倾倒的佛像砸伤,简单包扎后继续工作; 一次深夜打包时,地窖动静引来邻居报警,他急中生智,翻出提前准备的空酒瓶,装成醉汉躺在门口,才骗过警察。 1995年,第一批文物终于启程回国,为了避开海关盘查,他把青铜器混在普通旧货里,将小件玉器藏在旧衣服口袋,甚至把珍贵的玉衣拆解后,藏进废弃洗衣机内胆。 当这批文物安全抵达广州艺术博物院时,专家们看着简陋的包装,根本想不到背后是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押运”。 此后十年,赵泰来像“地下工作者”般,分批将六万件文物全部运回中国,没有一件遗漏,没有一件损坏。 2011年,当“世界杰出华人奖”颁给他时,人们才从媒体报道中得知真相: 那个在英国捡废品的“乞丐”,竟是守护国宝的英雄;他放弃国籍,不是背叛,而是为了让文物回家的无奈之举。此时再看他口袋里姨妈留下的“藏宝易,守心难”字条,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如今的赵泰来,住在广州老城区一套不足60平米的房子里,每天清晨都会去博物馆当义务讲解员。 游客们常看到这个穿着旧西装、双手布满老茧的老人,站在青铜器展柜前,温柔地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是曾外祖父在巴黎拍卖会上买回来的,当年花了他半年薪水”“姨妈为了保护这件唐卡,抗战时躲进地窖待了三个月”。 没人会想到,这个普通老人,曾用20年的忍辱负重,完成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文物归乡”使命。 从被骂“汉奸”到成为“民族骄傲”,赵泰来的故事证明:真正的坚守,从不需要张扬;而那些看似“反常”的选择背后,或许藏着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信源:光明网——华侨6万件文物捐国家 如今在广州默默当“义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