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日本遭受到了史上最大羞辱,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竟然在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直接得

日本遭受到了史上最大羞辱,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竟然在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直接得意洋洋说道:“日本把5500亿拱手让给美国,我们建厂,日本买单,这太爽了!” “建工厂的事归我们,费用全由日本出,这也太舒服了!”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这句得意洋洋的话,像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全球舆论 一笔日美之间的巨额投资,就这样被一个高官毫不掩饰的炫耀,推到了聚光灯下。 然而,这笔交易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迷雾。 这究竟是怎样一笔钱?有人说是5500亿日元,消息来自9月8日的一则特讯。 可同样是9月8日,另一家媒体“环看全球”却爆出个惊天数字:5500亿美元,而且时间点被设定在今年年初。 差异如此巨大,整件事的走向都变得模糊难辨。 这笔钱到底是为了什么?一种说法是,这是日本为了换取美国在技术和安全上的承诺,主动送上的一份“忠诚税”。 说白了,这东西本质就是摆到台面上的 “政治祭品”。 但另一种说法则更加直接和粗暴。据说这事得追溯到特朗普政府时期,当时美国挥舞着27.5%的汽车关税大棒。 对日本外贸来讲,汽车出口地位关键,在出口总额里占了两成。而美国市场在日本汽车出口里堪称“大户”,吸纳了超三成的份额,凸显其关键地位。面对这种威胁,东京方面几乎没有还价的力气。 所以,这更像是一场“投资换关税”的胁迫。日本被迫接受了一个所谓的“虚假胜利”——关税从27.5%降到15%,代价就是承诺向美国主导的七个战略领域注入那笔天价资金。 这笔钱,根本不是什么合作,而是赤裸裸的“保护费”。 协议的条款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这笔钱全是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这类公共机构出资,私企半点儿关系都没有。但怎么花,日本人却完全说了不算。 投资委员会里一个日方代表都没有,最终决定权直通白宫,日本企业只能当个“咨询委员会”在旁边看着。 利润分配就更离谱了。 收回本金之前,美日各拿五成收益,听着似乎还行。可本金一旦收回,美国立马拿走九成利润,只给日本留下可怜的一成。 这不就是“本金我出,风险我担,利润你拿”吗?难怪国际媒体会给这起事件贴上 “债务式殖民” 的标签。 这种模式,也被一些人批评为“科技殖民”。 因为钱不仅投向了美国濒临倒闭的造船厂,还让美国企业拿到了日本东丽、信越化学这些行业巨头的核心技术授权。 美国想用日本的钱和技术,来弥补自己产业空心化的短板。 消息一出,日本国内当即乱成了一锅粥。社交媒体上全是愤怒的质问:纳税人的血汗钱,凭什么给美国政客的竞选铺路?为什么不拿这些资源来建咱们自己的学校?国家尊严被这样公开践踏,民众的不满可想而知。 连自民党内部都有人质疑,这背离了振兴地方经济的承诺,反对党更是直接要求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辞职。 可惜,东京的挣扎在华盛顿的强硬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协议里写得明明白白,若不肯出钱,高关税会立刻恢复。这套“胡萝卜加大棒”的玩法,让日本根本动弹不得。 这笔钱对日本经济是沉重的负担。 如果真是5500亿美元,那就相当于日本年度GDP的10%,而日本的政府债务率早就突破了260%的警戒线。 消息一出,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周内暴跌2.3%,创下两年最大单周跌幅,市场信心严重动摇。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中小企业正在破产潮中挣扎。 今年上半年,企业破产数量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很多都是扛不住原材料涨价和人工成本上升倒下的。 一边是国内民生艰难,一边是对外巨额输血,这对比实在太过讽刺。 美国官员那句“太爽了”,撕下了大国博弈最后一点温情面纱。 过去那些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现在被公开标价。 这让欧洲和东南亚国家都感到不安,谁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买单的?所谓的“友岸外包”,真相就是盟友承担成本,美国独占利益,“盟友”更像是随时可以利用的棋子。 历史真是个圈。 二战后,美国用“道奇计划”的13亿美元援助,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七十年后形势大变,双方位置互换,日本需斥天价为美国产业空心化买单。 这种屈辱,不仅日本民众感同身受,也让全世界看清了所谓盟友关系中的冰冷算计。 短期看,这或许实现了“美国优先”,但长期呢?它所伤害的,恰恰是美国在国际上最宝贵的信任根基。 就像一位东京大学经济学家指出的,当“保护费”高到离谱的时候,再铁的关系也得重新掂量一下了。 这笔钱,究竟是买来了安全,还是买了一张通往深渊的车票?要知道答案,恐怕也只能等时间来揭晓了。 (信源:网易——9月8日特讯!美商务部长公开“羞辱”日本,言辞罕见引爆国际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