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女子的老父亲92岁,她将父亲送进一个很好的养老院,每月8200元,工作人员唱歌欢迎他,老人非常高兴,结果入住才三四天,老人就卧床不起了,他被精神虐待了,他坐在轮椅上3个小时,想躺一下,可喊了快60次都没人理他,导致他住院了,精神状况非常差,女子要求养老院赔偿20万。 她花8200元/月找的“好养老院”,终究把父亲从笑容里,送进了沉默的病榻。让李女士彻底崩溃的,是养老院监控里那3个小时的画面。 在她强烈要求下,工作人员不情愿地调出视频:画面始于上午9点,父亲被护工推到公共活动区后,护工转身就走。 此后的3小时里,父亲坐在轮椅上,背挺得越来越弯,双手紧紧抓着扶手,每过几分钟就艰难地抬起头,用沙哑的声音喊“想躺会儿”。 第12次呼喊时,一个护工路过,父亲伸手想求助,对方却侧身躲开;第38次呼喊时,父亲的声音已经带了哭腔,可不远处的工作人员依旧说说笑笑; 直到第60次呼喊后,父亲的头歪向一边,身体瘫软在轮椅上,才有人才慌慌张张地跑过来。“60次啊!他喊了60次,就没人停下脚步!”李女士指着屏幕,眼泪止不住地掉。 时间回到4天前,李女士送父亲入住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为了给父亲找个靠谱的养老院,她跑遍了呼和浩特的高端机构,最终选中这家。 宣传里说“24小时专人陪护”“精细化照料”,实地考察时,工作人员热情地展示康复室、活动室,还承诺“老人有任何需求,随叫随到”。 入住当天,养老院特意组织了欢迎会,工作人员唱歌、送鲜花,父亲拉着李女士的手说“这里人好,我喜欢”。 可谁能想到,这份“喜欢”只维持了3天,父亲就被救护车送进了医院,诊断结果是“长期久坐引发身体机能紊乱,伴随急性焦虑反应”。 面对李女士的质问,养老院的回应始终停留在“借口”层面。起初说“护工当天请假,人手不足”,可监控里明明有多名工作人员在岗; 后来又说“老人年纪大,声音小没听见”,可视频里父亲的呼喊声,连路过的其他老人都能抬头张望; 最后见瞒不过去,才含糊地承认“可能存在照顾疏忽”,却拒绝承担“精神虐待”的责任。 当李女士提出20万元赔偿(含医疗费、精神损失费)时,养老院负责人更是直言“金额太高,无法接受”,只愿意减免部分费用,双方协商陷入僵局。 这件事被李女士发到网上后,很快引发热议。有网友晒出类似经历:“我妈住的养老院,表面上天天发‘营养餐’照片,实际给老人吃冷饭冷菜”; 还有网友愤怒地质问:“8200元/月的费用,连‘扶老人躺一下’的服务都买不到?这不是诈骗是什么”;更多人开始反思:“选养老院时,怎么才能看穿表面功夫?” 有从事养老行业的网友透露,部分机构会专门培训“欢迎仪式”“家属在场时的服务话术”,可家属一走,服务质量就直线下降,这种“双面服务”,成了不少养老院的潜规则。 如今,李女士每天守在医院,看着父亲慢慢恢复身体,心里却满是后怕。她不敢想,如果自己没坚持看监控,父亲的遭遇会不会被当成“老人正常衰老”? 如果父亲没能及时送医,后果会有多严重?更让她焦虑的是,未来父亲还能去哪养老——再找养老院,怕重蹈覆辙; 自己照顾,又分身乏术。这种两难,戳中了无数子女的痛点:随着养老需求增加,市场上的养老院越来越多,可监管的滞后、标准的缺失,让“选对养老院”成了一场赌运气的事。 病床上的父亲偶尔会清醒,眼神落在手机屏幕上,似乎还在回忆欢迎会上的热闹。李女士轻轻把手机拿走,怕那份短暂的温暖,再勾起父亲的委屈。 她现在最大的心愿,不仅是让养老院承担应有的责任,更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养老行业的“表面繁荣”。 信源:呼和浩特一名92岁老人在养老院生病 家属质疑被“精神虐待”要求赔偿20万 律师:可以起诉到法院 要求合理赔偿 2025-09-04 16:38·零度时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