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新书悦览 | 读懂对外开放:解密“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

内容简介

在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为何坚持扩大开放?《读懂对外开放》系统梳理了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与核心动力。本书以扎实的研究为基础,全景式展现开放政策如何深刻改变中国经济与社会。

全书涵盖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政策演变、关键成就与挑战,重点解析外贸体制改革与升级、外资政策的持续优化、对外投资的制度保障与发展路径、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如RCEP)及全球治理(如WTO、IMF、世界银行)的历程与经验。本书致力于回答核心问题:为何开放大势不可逆转?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实践路径是什么?它为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深入解读和实用参考,是政策研究者、经贸从业者和关心国家发展读者的必备读物。

作者简介

桑百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商务部国际投资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获首都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史瑞祯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聚焦国际贸易、外商投资、产品升级等实操领域,擅长将复杂理论转化为实用分析,为读者提供贴近市场的解读视角。

编辑推荐

一本书,读懂中国开放40年:

全景式梳理中国对外开放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起步探索到深化拓展,关键节点、重大政策、核心成就,清晰呈现。了解这段历史,看这一本就够了。

逆流而上,开放为何不可阻挡?

当“逆全球化”浪潮涌动,保护主义抬头,为何中国仍坚定扩大开放?书中深刻剖析世界开放大势的必然逻辑,揭示中国选择背后的战略定力与时代机遇,解答你关于未来的困惑。

一堂不可错过的时政+外贸必修课:

不仅是历史回顾,更是理解当下国际格局、中国经济走向的实用指南。无论你是关心国家发展、从事外贸工作,还是希望提升时政素养,这本书都能提供扎实的知识框架和深刻的洞见。

朴素语言,深刻内涵:

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讲透复杂的开放逻辑。没有晦涩术语,只有清晰的数据分析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助你轻松把握对外开放的核心要义。

读懂开放,就是读懂中国与世界;把握开放,就是把握时代脉搏。翻开本书,开启一场关于国家命运与个人未来的深度思考。

序言

开放是最大的改革

从封闭走向开放,意味着从国内资源配置拓展到世界资源配置,从满足国内需求拓展到满足世界市场需求。以行政手段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即便能够控制国内资源,也无法掌控外部资源;即便能够控制国内需求,也无法决定外部市场需求。因此,要对外开放就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放眼世界,放弃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由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广泛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这是根本性的改革。

1978年以来,中国坚定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绘就一幅以开放促改革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激荡的对外开放岁月中,中国冲破思想桎梏,根据自身经济社会条件,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地理空间和产业领域,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适应、接受、遵循国际经济规则,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培育竞争优势,拓展全球资源配置空间,推动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

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从贸易小国成长为贸易大国,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跃升至全球首位,货物进出口额自2017年以来连续保持全球第一,服务进出口额跃居世界前列;从排斥外资转变为外商投资热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前列,外商投资质量不断提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后来居上,成为国际投资大国,中国企业的身影遍布世界;从外汇短缺到外汇储备额高居全球第一;“一带一路”倡议赢得国际社会认同,经贸合作成果丰硕,自贸区网络初步形成,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第一位,超过30%,成为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更高水平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对外开放是历史经验的昭示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放眼世界,英国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广泛利用世界市场和全球资源,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建立起符合其国家利益的世界经济秩序,资本的触角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开放与发展相互促动,美国长期保持着世界经济领先地位。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开放中发挥比较优势,取得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日本经济增长奇迹。在亚洲“雁行模式”带动下,中国台湾创造了长达26年的高速增长新纪录,韩国则以30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并于20世纪末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东盟地区也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其他东亚国家一同缔造了“东亚奇迹”。这些高速增长的实现,无一不得益于经济开放政策。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开放的时代,则是繁盛的时代、快速发展的时代;封闭的时期,则是落后的时期、发展迟缓的时期。汉唐盛世,开放繁荣。清末时期中国走入闭关自守的“死胡同”,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泱泱大国成为列强瓜分的鱼肉。新中国成立后,受制于国内外复杂的环境,逐步走上封闭的道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差距拉大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发展的成功道路,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经济舞台中央。

开放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于开放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开放可以改变资本、劳动力的投入规模,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促进改革和经济制度变迁,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总结历史经验,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

当中国选择了市场化改革,最终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就必然要求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化大生产深度演进,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社会生产发展为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国内贸易发展为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成为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并推进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必然要突破地区和国家之间的限制,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市场连成一体,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需要自我完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仍然艰巨,需要在更高水平开放中,借鉴别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成熟经验,输入改革的外部动力,冲破内部的改革阻力,形成开放与改革的良性互动。

┃更高水平开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不再简单依赖要素资源投入扩张拉动经济增长,而是主要依靠培育新的经济竞争优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只有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才能使要素成本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世界创造中心转变,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吸收外资大国向对外投资大国转变,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向重要贡献者转变,在更高水平开放中促进改革,为广泛利用世界市场和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和外部条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才能更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更高水平开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在更高水平开放中,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为我所用,有助于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实现创新发展;在更高水平开放中,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使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和沿边地区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以开放促进中西部更快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在更高水平开放中,引进气候友好型技术,吸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优质外商投资,发展绿色贸易,加强环境治理国际合作,借鉴先进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有助于实现绿色发展;在更高水平开放中,扩大外资准入范围,引导优质外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有助于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享发展。

┃更高水平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只有更高水平开放,才能在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制度中更快打通生产关系各环节的堵点;只有更高水平开放,才能释放国内大市场的优势,强化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避免脱离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稳定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建立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只有更高水平开放,加强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才能更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更高水平开放是应对世界经济大变局的正确抉择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导致全球创新竞争更加激烈,全球经济结构面临重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带来广泛深远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态势明显。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正面临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出现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摩擦冲突加剧,国际经贸规则趋于碎片化,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加剧了世界的分化,导致全球部分供应链断裂,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

在世界大变局中,中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空前的挑战。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既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实际行动,能够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也是营造友好外部环境,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挑战,把握机遇,促进经济稳健成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瞩望新征程,中国将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把自主单边开放与协议开放结合起来,在更高水平开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对内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惠及更广大国家。

制度型开放,就要研判国际经贸规则变迁的趋势,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不断推进边境规则的自由化、便利化,以边境后措施为重点,构建“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的开放制度。升级区域开放平台,以自贸港、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平台引领制度创新,全面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规范补贴行为,打造非歧视的规制体系;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和公正监管制度,建立竞争中性的规制体系;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完善政府决策信息的披露制度,营造透明公开的规制生态;塑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形成要素流动自由、投资经营便利、服务优质高效的体制机制。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为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提供制度保障,以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制度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推动建立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在制度型开放中,需要确立开放的安全观,妥善处理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只有坚持更高水平开放,才能更好实现国家安全。只有掌握开放主动权,才能保障国家安全。只有积极参加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只有防范风险前置,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有效控制开放风险。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倡导“以规则为基础、共同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全球化,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加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缓解经济全球化中国家间利益不平衡的矛盾。积极参加区域经济合作,构筑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支持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积极参与新兴领域全球经济治理规则制定,维护多边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使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

梳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脉络,讲述中国对外开放故事,阐释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在逻辑,解读中国对外开放的经验,探讨中国对外开放面对的环境变迁、机遇与挑战,研判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景,为读者提供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通俗读物,是《读懂对外开放》一书的宗旨。

谨以此书献给关心中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朋友们。

桑百川

2025年1月

目录

序开放是最大的改革//001

第一篇对外开放理论

第1章对外开放的理论与思想研究//003

1.1以史为鉴:从闭关自守走向对外开放//003

1.2西学为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与西方经济理论//008

1.3中学为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011

第2章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与内在逻辑//015

2.1继往开来: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实践历程//015

2.2一以贯之: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演进逻辑//023

2.3拨云见日:对外开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027

第3章对外开放的环境变迁与基本经验//032

3.1日新月异:国内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032

3.2风起云涌: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复杂变化//035

3.3正当其时: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038

3.4基本经验: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039

第4章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048

4.1玉汝于成: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048

4.2长风破浪:直面内外部环境变迁带来的挑战//055

第二篇对外贸易

第5章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全面开放//065

5.1统制外贸:时代背景与体制缺陷//066

5.2放权让利:调动外贸企业积极性//067

5.3两权分离:外贸承包制走上前台//069

5.4平等竞争:外贸企业公司化改革//071

5.5迎接入世:对接多边贸易体制//073

5.6砥砺前行:高水平开放下的外贸制度变迁方向//075

第6章对外贸易结构优化与动能转换//077

6.1蹄疾步稳:对外贸易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077

6.2踏石留印:“五个优化”筑牢稳中向好之势//079

6.3空山新雨:新旧动能转换释放出强劲动力//087

第7章加工贸易的发展轨迹与历史贡献//091

7.1雄关漫道:从“三来一补”到创新发展//091

7.2谋定而动:合理的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094

7.3柳暗花明:加工贸易的历史贡献与争论//098

7.4行深致远:推动加工贸易迈上更高水平//101

第8章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105

8.1追本溯源:深度把握贸易强国的十大特征//105

8.2百舸争流:抓住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塑的机遇//109

8.3立柱架梁:夯实货物、服务、数字贸易“三大支柱”//112

8.4兼权尚计:统筹开放合作与贸易安全//114

第三篇吸收外资

第9章吸引外资的政策规则演变//119

9.1星星之火:为利用外资开创条件(1978—1992年)//12

9.2遍地开花:吸引外资内容应有侧重(1992—2001年)//124

9.3相得益彰:辩证认识内外资关系(2001—2008年)//129

9.4纵深谋划: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2008年至今)//132

第10章外商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环境变迁//135

10.1稳中求进:稳步扩大利用外资的新领域//135

10.2百尺竿头:优化外资产业结构及区域分布//139

10.3张弛有度:“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145

10.4一往无前:持续提供更优质的营商环境//147

第11章吸收外资在对外开放中的贡献与纷争//149

11.1吴越同舟:外资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49

11.2八方风雨:大规模利用外资的不休争论//153

11.3勇立潮头:更新观念加大吸引外资力度//159

11.4循序渐进:推动外商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160

第四篇对外投资

第12章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演变//165

12.1春风十里:与时俱进更新政策导向//165

12.2锦上添花:持续优化境外投资综合服务体系//168

12.3以邻为友:积极推进多双边国际投资协定//169

12.4见招拆招:国际投资新规则及中国应对//171

第13章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174

13.1固本生根:总量规模连续多年排名全球前三//174

13.2倍道而进:以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177

13.3履践致远:投资结构和区域分布不断优化//180

13.4百花齐放:多元投资主体阔步“出海”//182

第14章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与展望//186

14.1定海神针:将“走出去”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186

14.2春华秋实: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案例与启示//188

14.3变中寻机:各类风险带来了重重阻力//192

14.4转危为安:在不确定性风险下“稳中求进”//196

第五篇国际经济合作

第15章参与双边FTA及区域自贸协定的历程与展望//201

15.1应运而生:双边FTA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途径//201

15.2势如破竹:区域自贸协定谈判取得了显著进步//206

15.3相辅相成:以国际大循环激发国内发展活力//210

15.4行则将至: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214

第16章参与其他国际经济合作的历程与展望//217

16.1滴水穿石:经济合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217

16.2有容乃大:在缓解摩擦、增进互信等方面作用显著//222

16.3暗礁险滩:安全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224

16.4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227

第17章共建“一带一路”为区域经济合作添动力//229

17.1胸怀世界:“一带一路”倡议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229

17.2欣欣向荣: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合作进程//231

17.3不畏浮云:把握“两大机遇”,应对“两个风险”//233

17.4登高望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景与路径//237

第六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第18章中国参与全球贸易治理的经验与前景//241

18.1几多变迁:从“复关”到“入世”的漫长历程//241

18.2有目共睹:全面履行入世承诺//245

18.3躬身入局:积极参与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前行//247

18.4毫不动摇:坚守多边贸易体制,贡献“中国力量”//250

第19章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经验与前景//254

19.1几度风雨:从相识到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254

19.2任重道远:世界市场失灵与IMF存在的主要问题//257

19.3稳扎稳打:支持IMF继续推动份额和治理改革//260

第20章中国参与全球发展治理的经验与前景//265

20.1几载春秋:中国与世界银行40余年合作历程//265

20.2回首过往:双方合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267

20.3他山之石:世界银行全球发展治理机制经验//269

20.4奋勇前行:中国参与全球发展治理的前景//272

附录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1978年至今)//277

后记//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