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农民郭建英在政府门口徘徊,他手里拿着一张欠条,上面写着:借款1100万法币。欠条的落款居然是八路军! “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份恩情永世难忘。”郭建英拿到钱激动地说道。这一刻,距离他祖父郭明阳写下那张八路军欠条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五年。 1985年,山西农民郭建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缓缓走进当地政府的办公室。他颤抖着双手,从怀中取出一张已经泛黄的纸片,纸上清晰地记载着八路军某部借款1100万法币的承诺,落款处还保留着当年的部队番号和日期。 这张保存完好的欠条,瞬间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40年寒冬,八路军某部在山西境内遭遇日军严密封锁,部队补给线被完全切断。当地著名爱国商人郭明阳得知子弟兵断粮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变卖全部家产,筹集1100万法币购买粮食支援部队。 收到粮食的八路军指挥员坚持写下欠条,郑重承诺待抗战胜利后必定偿还。这张薄薄的欠条在郭家被精心保存了四十五个春秋。期间郭家家境日渐拮据,但始终未曾动用这张欠条。 直到1985年,郭明阳的孙子郭建英因妻子重病急需医疗费用,才想起这张珍藏多年的欠条。 当地政府获悉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欠条进行鉴定。 经过严谨考证,确认这张历经战火岁月的欠条真实有效。考虑到法币在不同时期的币值变化,政府最终决定兑换8万元人民币。这笔款项在当时相当于八个万元户的资产总和,彻底解决了郭家的急难之需。 “没想到真的能兑现!”郭建英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共产党说话算话,人民政府值得信赖。”他反复说着这句话。更令人感动的是,政府还主动为郭建英的妻子联系医院安排治疗。 这段跨越四十余载的诺言最终得以兑现,既展现了个人信守承诺的可贵品质,更彰显了人民政府始终秉持的为民服务理念。这张泛黄的欠条,不仅记录着烽火岁月里的军民鱼水情,更见证了新时代政府言出必行的责任担当。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革命老区并不少见。据统计,抗战时期八路军和各根据地政府曾向群众出具过多张欠条,大部分在建国后陆续兑现。这些泛黄的欠条,记录着那段艰苦岁月里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也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如一的诚信守诺。 让我们从这段感人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全社会弘扬守信重诺、互帮互助的正能量。要坚信只要党群一心、军民团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份珍贵的诚信精神,必将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