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7年,日军攻占北平。但惊讶的是故宫1.9万箱的文物并未被破坏,并非日寇有良

1937年,日军攻占北平。但惊讶的是故宫1.9万箱的文物并未被破坏,并非日寇有良心,而是4年前,故宫院长做了个疯狂决定 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便是牵头之人。山海关3天就被日军攻占,北平已经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 “人在文物在”,2月5日,易培基决定要将文物进行南迁,在危急关头,国民政府批准了易培基这一决定。 然而,故宫宝物之庞大,超乎常人想象,经过工作人员的打包整理,整整9000多幅书画,2.7万多件瓷器,2600多件铜器等,合计一万多箱的国宝。 想要将这么多的文物南迁,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易培基面临的阻力并不仅仅是文物数量庞大,瓷器等文物易损等问题,就连当时的徐志摩、鲁迅等人都反对迁徙。 他们觉得,日本人不敢觊觎中国的国宝,反倒认为文物南迁易动摇民心。 而北平街头的游行队伍更是群情激愤,振臂高呼:“文物南迁,实乃逃窜之举!”甚至有人拉起了写有“坚决反对政府放弃北平古都”字样的条幅。 然而,易培基心中清楚:“国家亡了尚可复兴,文物一旦损毁,便永难复得。” 关于文物南迁中,甚至有人提出,要拍卖故宫古物,好在这一切被时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的代理委员长张学良的制止。 大敌当前,易培基顾不上跟反对者进行理论,只能秘密带领工作人员进行打包。 然而,文物打包之事极为考究,不同品类的文物打包方式大相径庭。 为确保文物安然无恙,易培基特地请教古玩专家,共同研究瓷器运送时的捆扎之法,还专门做“摔落”实验,在确定无损文物后,方才着手打包。 不止文物进行“精心”打包,就连运送文物的板车,也要裹上棉花,就连马蹄子都要包裹上厚厚的布匹,以防被城墙外的日本人发现端倪。 其中,最危险的是1937年南京失守,文物不得不走水路,当文物经过三峡时,运送的船不小心撞到了暗礁,箱子意外落入江中,这可吓坏了护送人员。 他们不顾寒冬腊月刺骨的痛,赶紧跳入冰冷的水中打捞如今坐落在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毛公鼎。 好在有惊无险,文物毫发无损。 然而,易培基这一路的艰难护送文物非但没有得到同僚的帮扶,迎面而来的是一纸控告。 当年5月,南京最高法院检察官控告易培基倒卖文物,一时间易培基被沦为“古物大盗”。而控告他的正是他曾经的同盟会元老——张继。 张继对易培基积怨已久,找准时机对易培基进行报复。他得逞了,易培基被迫辞职。 然而,张继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先后派人抽查南迁文物,但凡发现有赝品、破损等,一律都记在了易培基名下。 1937年,易培基抑郁而终,终年57岁。 易培基虽然倒下,但文物南迁的事依然需要继续,在随后的历史岁月中,马衡、庄尚严等人继续接力进行文物南迁。 故宫文物继续浩浩荡荡南迁,直至抗战胜利,才陆续顺利回迁,留存于北京、南京、台湾等地的博物馆。 而易培基的冤案,直至1949年之后才得以昭雪。 如今,这些来之不易的国宝平安无恙地屹立在博物馆内,仿佛在提醒后辈们多去用心感受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中国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