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新加坡印度裔专家批亚洲对西方打压围堵中国保持沉默,这不是中立,这是在给自己挖坑,因为中国给亚洲挡住西方的子弹,如果中国顶不住,亚洲国家也会成为西方的盘中餐,有些亚洲国家不仅不帮中国,还站队到西方,这种行为非蠢即坏! 一个核心观点正在形成:中国被视为亚洲抵御西方压力的“盾牌”与“防波堤”,如果这道屏障无法承受外部冲击,那么其他亚洲国家同样会面临被西方“吞噬”的风险。 许多亚洲国家似乎陷入了一种“定身术”般的麻木状态,它们错误地以为,保持沉默或距离就能置身事外,但这种被动反而助长了外部干预,削弱了自身的回旋空间。 有些国家的做法更为主动,却导致了自身的利益损害和地区局势动荡,某东南亚国家允许美军部署中程导弹,无异于在自家门口放置“火药桶”,某南亚国家跟随西方制裁中国企业,直接导致本国项目烂尾,蒙受巨大损失。 越南试图在产业链上“去中国化”,结果却因大量进口中国零部件再贴牌出口而被查获,这种两面策略不仅无效还显得十分尴尬,揭示了供应链深层的现实。 西方提供给合作者的“奖励”往往附带着高昂的隐形成本,日本配合美国的芯片禁令后,虽然获得了英特尔在九州设厂的承诺,却失去了庞大的中国半导体市场份额,这种所谓的“价值观外交胜利”在经济上是一笔血亏。 亚洲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中国这个支柱,中国与东盟的年贸易额高达1.2万亿美元,占区域贸易总量的28%。日本30%的汽车零部件、韩国45%的半导体材料、印度60%的制药原料均来自中国。 在疫情期间,正是中国维持了产业链的稳定,才帮助许多亚洲国家避免了经济崩溃,这种深度的经济互赖关系,让任何脱钩尝试都充满风险。 针对中国的制裁,其影响会通过复杂的供应链网络迅速传导,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导致韩国半导体工厂的夜班灯光都黯淡下来,欧盟调查中国光伏产业,直接让马来西亚硅片厂的订单锐减。 澳大利亚曾追随美国禁运铁矿石,结果是本国矿区荒芜,大量矿工失业,这些案例清晰地表明,对中国的打击最终会反噬到亚洲其他经济体身上。 一些国家试图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同时在军事上配合西方,印度在G7峰会上高呼“对华脱钩”,转头却将从俄罗斯低价购得的原油加工后转卖给中国,这种机会主义行为难以持久。 菲律宾总统与美国签署防务协议后,其出口到中国的香蕉立刻在海关遭到了检疫扣留,这种“又要反华又要端中国碗”的矛盾处境,被当地商界人士评价为“精神分裂”式的操作。 历史的教训值得警惕,当年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最终在“东芝事件”和“广场协议”的组合拳下被掐灭。这表明西方不会允许任何国家真正威胁其主导地位。 如今,美国在菲律宾增设军事基地,日本则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2.5%,东亚地区正面临滑向“新冷战”的真实风险,亚洲国家的战略自主权正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