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日韩之后,就轮到德国了。 别以为俄乌、巴以那摊事就够了,真正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幕

日韩之后,就轮到德国了。 别以为俄乌、巴以那摊事就够了,真正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幕布。 最近德国那边动作频频,总理朔尔茨去年访华回去之后,态度就明显微妙起来。 一会儿说要“去风险”,一会儿又悄悄推动电池厂和车企继续加码中国,你品,你细品。 而美国呢?特朗普重返白宫这半年,打法比第一任期更狠、更现实。 关税大棒又举起来了,但这次不像2018年主要砸向中国,而是“无差别攻击”,连欧洲、日韩盟友都一并收拾。 《华尔街日报》八月初就有报道指出,特朗普政府正在施压德国,要求其严格限制高端机床和工业软件对华出口,否则就对其汽车加征关税。 这叫啥?这叫“美国优先”进入2.0版本,不再区分对手还是朋友,谁动我的奶酪我就搞谁。 所以你说,德国能怎么办? 它不像日韩,家里还驻着美国大兵,说话都得看华盛顿脸色。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它有自己的一套算盘,但问题是,现在这局势,你想中间骑墙?难,中美现在比拼的不是谁一拳能把对方KO,而是谁先喘不过气、谁先累趴下。 中国拼的是制造韧性、产业链完整性和市场厚度,特斯拉在上海扩厂、巴斯夫在湛江百亿欧元项目继续推进,都是例子,就算外面风雨再大,里面照样有生产、有订单、有饭吃。 而美国玩的是金融霸权、技术封锁和联盟围堵,逼台积电去亚利桑那建厂、拉拢荷兰限制光刻机、号召“友岸外包”,都是明牌。 但问题就在于,你拉的这支“队伍”,人心惶惶。 日本、韩国已经被美国牢牢绑在战略前排,几乎没啥腾挪空间,但欧洲不一样,尤其是德国,它和中国经贸深度纠缠,大众、宝马、奔驰、西门子,哪个不是在中国市场深耕几十年?一旦脱钩,那就是自己先流血。 所以特朗普团队现在转换策略,逼德国选边。 要么你跟我在科技上卡中国脖子,要么我让你德系车卖不进北美。 这套路熟悉不?跟当初对付华为、逼加拿大扣人如出一辙,但德国不是加拿大,它是欧盟老大,它有话语权、有反抗的底气。 朔尔茨最近几次发言都提到“欧洲主权战略”,说不能盲目跟随域外国家指挥棒转,这话说给谁听的,大家心里清楚。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中美博弈,到底谁会赢? 如果我们还用“谁赢谁输”这种老思维来看,那真的还没看懂这盘棋。 未来的结局,很可能不是谁彻底击垮谁,而是“一个世界、两套系统”,科技两套、贸易两链、金融两轨。 中国不会输,因为我们有全世界最全的工业门类、最大的工程师群体、最庞大的统一市场,哪怕外部技术封锁再严,国产替代也在一点点啃硬骨头。 央视网上个月报道,中国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体系已在电力、航天等领域实现突破。 美国也不会输,因为它仍然握着高端芯片、尖端科研、美元霸权这些王牌,它可能没法阻止中国崛起,但可以延缓中国超越的速度。 那谁最难? 其实是夹在中间的国家,像德国、荷兰、韩国这些,它们不得不在两个大象之间找缝隙生存,一边怕美国制裁,一边怕失去中国市场。 所以你说“日韩之后轮到德国”,其实不是德国要被“打击”,而是德国即将成为下一个“博弈主战场”,美国要逼它,中国要拉它,而德国自己还想走自己的路。 这场面,就像一场拔河比赛,中国和美国各拉一头,德国站在中间,绳子拴在腰上,它疼。 但长远来看,时间其实站在中国这一边。 为什么? 经济增长的速度摆在那里,中国每年6亿多吨的钢铁产量、全球一半的新能源汽车、三分之一的造船能力,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产能,美国可以限制高端GPU出口,但它挡不住中国制造从中低端向高端持续爬坡。 就像两个人比武,一个招式华丽但气短,一个套路朴实但耐打,拖到第五回合、第十回合,哪个更占优势?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别焦虑什么“围堵”、“脱钩”,今天的所有博弈,其实都是一个过程,美国在调整心态,中国在争取时间。 我们既不用自卑,也别盲目自信,脚踏实地搞技术、扩内需、稳产业链,这才是真正破局的关键。 日韩之后是德国,德国之后呢?可能是印度、可能是巴西,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国家拒绝选边,因为大国博弈这场戏里,谁都不想当棋子,谁都想当棋手。 而中国要做的,就是继续开放、继续发展、继续交朋友。 因为时间,终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