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某五星级酒店大堂里,几位自称 印度 “婆罗门”的游客要求本地服务员“低着头、不得直视”,必须接受“ 种姓 式服务”。没想到,上海服务员丝毫不惯着,直接用一句“滚”回敬,彻底浇灭了对方的优越感。
酒店前台那天刚换上新花色的制服,还没捋顺袖口,几位印度口音的客人就围了上来。谁都没料到,对方竟然张口就甩出一套“贵族规矩”,要求服务员只能盯着地板,连点头都必须小心翼翼,仿佛自带一股“天生高人一等”的气场。空气里飘着咖喱和香水的混合味道,服务员一开始还以为这是某种整蛊节目,甚至偷偷扫了一眼天花板有没有摄像头。可没等反应过来,那几人越说越来劲,还说什么“不懂我们文化就是无知”,弄得现场气氛一下子变得紧绷。
服务员那会儿站在柜台后面,指节敲在大理石台面上,心里直犯嘀咕——这年头还有人真把自己当神明了?她没绕弯子,直接怼了回去,带着点不耐烦:“你们要玩那一套,回你们自己国家去,在这儿没人伺候。”几声脆响,气氛顿时降温。旁边的客人也都听傻了,有人差点笑出声。酒店经理随后赶来,目光扫过那几位“贵族”,只丢下一句,“本店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存在特殊待遇。”说话声音不大,但足够所有人听清。
站在大堂角落的保洁阿姨事后还复述了现场细节,说那几位“婆罗门”的脸一下子僵住,嘴里还嚷着要投诉服务员“辱没了贵族血统”,可那一刻谁都没当回事。酒店内部培训课上其实早就明确过,只要涉及歧视性要求,无论客人背景如何,都得当场拒绝。最近几年,国内酒店行业关于多元文化冲突的案例其实不少,尤其一线城市,服务员们见多了“自带优越感”的外籍客人,但像这样要求仰视的,真的闻所未闻。
现场旁观的几位外籍住客里,有人当晚就在社交平台发了帖子,说自己第一次见到“种姓理论”在现实生活中被搬出来,还尝试和那几位印度游客解释中国社会的平等观念,无奈对方一副不屑神情。有人甚至打趣,这种“贵族范儿”要是搁在英国伦敦市中心,恐怕早就被人白眼到脖子发酸。其实,国内早有不少历史学者写过类似话题,比如《全球化下的文化冲突与包容》(2022,复旦大学出版社)就有专章分析了种姓制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处境。
酒店工作人员回忆起当天的场景,语气里透着点无奈和释然,她说,“自己也不是没见过刁钻客人,但这么理直气壮讲阶级的,好像回到了十九世纪。”本地客人听说后,纷纷给服务员竖大拇指,有人直言,“上海人最看不惯的就是装腔作势,谁还真把自己当根葱?”有趣的是,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段子手,调侃说“婆罗门在上海,体验了一把‘秒下岗’的感觉”,评论区一片乐呵。
说到底,这类“天生高贵”的观念在中国现代社会确实难有市场,哪怕你兜里揣着黑卡,进了大堂也得守规矩。那些拿“文化差异”当挡箭牌的说辞,听起来只会让人觉得滑稽。你说,真有“贵族”非得靠别人弯腰低头才能显示身份,这不就像用诺基亚手机装出AI时代的派头?要不怎么说,有些人走南闯北却始终没学会尊重二字。
这种事你要是碰上,会怎么处理?有没有遇到类似让你哭笑不得的文化冲突?欢迎留言聊聊你的想法,反正我个人觉得,尊重才是世界通用的硬通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