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1年5月,周恩来到伯延村视察,只有一位闷头抽烟的农民说了实话:“他们在撒谎

1961年5月,周恩来到伯延村视察,只有一位闷头抽烟的农民说了实话:“他们在撒谎,我们根本吃不饱,孩子可怎么办啊?” 周恩来1898年出生在江苏淮安,早年生活不算富裕,从小跟着家人过日子。十二岁那年,他随伯父去东北求学,在东关模范学校念书,那时候老师问大家志向,他站起来说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913年转到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去日本深造,住着简单宿舍,每天埋头看书。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回国组织活动,在天津街头发传单,号召罢课,结果被抓进监狱。出狱后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工厂打工,接触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周恩来在广州黄埔军校工作,批阅文件到深夜。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指挥部队行动。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制定计划。1934年参加长征,途中翻山越岭。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主持南方局,接待各方人士。1945年重庆谈判,他参与签字。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处理政务到凌晨。1954年日内瓦会议,他与代表交谈。1955年万隆会议,登机挥手。1972年接待尼克松,引领参观。 话说回来,周恩来一辈子注重调查研究,尤其是1961年那会儿,国家正面临经济困难,他觉得光听汇报不行,得亲自下去瞧瞧。5月3日到6日,他来到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这个地方是革命老区,人口两万多,受灾重,公共食堂办得早。他带着三个问题:食堂、供给制、包工包产。先派人提前摸底,知道饥荒严重。 调研第一天中午,周恩来去食堂查看,发现社员已散,桌上摆着好菜。他没吃,让端走给病人。第二天又去另一食堂,吃到玉米糊,了解真实饭食。走访中,看到很多人浮肿,知道食堂问题大。他召开七次会议,听取意见。起初大家不敢说,他鼓励讲真话。后来一个叫张二廷的农民开口,直指汇报不实,吃不饱,孩子难养活。这话让大家纷纷诉苦。 张二廷的话点出关键,定量粮层层扣减,只剩少量,不够用。食堂办下去,生产积极性低,产量降。供给制也不受欢迎,大家想恢复评工计分,多劳多得。周恩来听后承认工作有失误,如果食堂不行就散。他还握手表示感谢,认可批评正确。上层不知情,下层执行乱,导致生活苦。 其实,这次调研不是随便走走,周恩来住部队营房,中午在村里吃,深入田头和农户家。伯延公社有十多个村,他重点查食堂情况。社员反映,供给制让积极性差,包工包产能调动大家干劲。旱灾重,需休养生息。农民直言不讳,反映真实问题,推动政策调整。 调研后,周恩来5月7日凌晨打电话汇报,建议解散食堂试点,取消供给制,恢复评工计分,注重灾区恢复。半月后,中央工作会议修改农村人民公社条例,取消供给制,食堂由社员决定。这些变化在基层推行,农民自行煮饭,产量回升,经济逐步恢复。 周恩来继续工作,推动外交和内政。伯延经验传播,其他地区参考,公共食堂陆续解散。农民积极性高,生活改善。张二廷留在村里务农,参与村务。1976年周恩来逝世,这段调研成宝贵财富,影响农村政策。 伯延调研显示,领导下基层听真话很重要,避免决策脱离实际。三年困难期通过调整走出困境,国民经济好转。类似事件提醒,政策需从实际出发,农民意见是关键。 周恩来调研作风影响深远,后来的农村工作多借鉴此经验。实事求是成为原则,推动生产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证明调查研究是治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