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成功了!我成功了!” “搞定啦!我真的搞定啦!”“电磁之父”马伟明:1人可顶10个师,让潜艇真正拥有“中国心” (信源:观察者网——马伟明称电磁发射技术10年取代化学能 媒体:国产003航母用电磁弹射) 福建号航母那道划破天际的电磁弹射轨迹,确实惊艳了世界。当外界还在讨论中国海军如何飞跃时,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让美国都眼红的技术,其源头竟是一间简陋到掉价的“厕所实验室”。而这一切,要从一个叫马伟明的年轻人说起。 故事始于一张屈辱的谈判桌。当年我国引进一批用于潜艇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验收会上中方技术员发现设备有“固有振荡”致命缺陷,即发电机会剧烈抖动、可能瘫痪,这是世界性技术难题。面对中方质疑,外方专家轻蔑摆手,暗示是中国人水平差、不会用。 现场中方代表又气又无奈,此时年轻军官马伟明坐不住了,他拍案而起,逐条驳斥对方谬论,最后几乎吼道:“你要是不懂科学,我可以教你!”这一声让傲慢的外国专家难堪,也在一位年轻科学家心中种下了必须搞出自己技术的决心。 决心好下,现实却很打脸。项目开启了可实验条件和经费都很寒酸。可他们就将一个小洗脸间当成战场。更有意思的是,马伟明起初甚至都不是这个课题组的正式成员,可他硬是凭着一股拗劲挤了进去。 六年里,团队在被邻居抱怨过无数次的“厕所实验室”,经历无数次失败、推倒、重来,竟攻克困扰世界的难题,让中国潜艇有了稳定可靠的“中国心”。 成果一出,国际同行震惊,德国人为同样问题头疼,想向中国买技术,一家外国公司开150万元天价想买断马伟明个人专利。要知道,那可是90年代。面对巨款,马伟明干脆回应:“这技术不是我一个人的,想买,你得去找国家。” 这股又硬又犟的脾气,到底是怎么来的?回看马伟明的出身,他并非什么天才少年。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想让他早早辍学,学一门好手艺,但幸好他的天赋被老师发现,这才有了重新读书的机会。 可命运好像总爱跟他开玩笑,高考时,一心想搞科研、向往自由的他,因为服从调剂,竟一脚踏进了纪律森严的海军工程学院。起初,严格的军营生活让他非常不适,繁重的日常事务几乎挤占了所有研究时间,一度让他陷入苦闷。 这时,他的恩师张盖凡教授看出问题,敏锐察觉到爱徒马伟明的天赋与挣扎。于是他的恩师和部队那边协调为他争取到了研究生的机会,让他重回科研正轨。后来马伟明去清华读博、牵头攻关发电机难题,张教授始终是他最坚实的支持。 最终成果评定时,虽马伟明并非课题组正式成员,却被一致推举为贡献最大者,并以此为基础,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 老师把马伟明托举了起来,而马伟明没有停在原地。发电机问题解决后,他的目光投向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空想”的领域,因为当时国内并没有航母。 于是为了他的课题,国内为此连开三次专家研讨会,结论都是否定。理由很直白:技术领先我们那么多的发达国家都没搞,我们凭什么搞? 面对一盆盆冷水,马伟明再次展现了他的性格。他只反问了一句:“我们为什么要等他们做了,我们才敢做?”这句反问的底气,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泡在实验室里积累的。 后来的故事证明,他不仅做成了,还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反超,为福建舰的横空出世,打下了最硬核的基础。 功成名就后,马伟明没忘恩师托举之情。2003年张盖凡教授病逝,他悲痛之余捐出全部奖金,并且以恩师的名字创立了奖学金。在他的团队,“不看资历,只看能力”是铁律。 而他如今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他对于科研的执着。它不仅仅是想要中国的科研更进一步。更有先进的眼光。能提前为以后的发展着想。 人们常说马伟明“一人能顶十个师”,这赞誉不仅指向他个人的成就,更在于他开创的技术体系,以及他亲手带出的那支能打硬仗、不断代的创新队伍。 从“厕所实验室”的六年死磕,到谈判桌上的寸步不让,再到“领先就领先美国”的豪情,一个人的坚持,最终撑起了一个国家的底气和从容。他或许没有定义一个时代,但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一个不服输的科学家,能把一个国家的技术带到什么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