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年造不出一艘航母?福特级砸 172 亿成笑话,马伟明预言得到应验。 2025年7月,美国海军官网一则公告震惊全球:“福特”级航母二号舰“肯尼迪”号因电磁弹射系统故障,交付时间再次推迟至2030年。 这艘造价超120亿美元的巨舰,自2007年开工已过去18年,如今舰体锈迹斑斑,舱门密封胶条因长期暴露在海风中开裂剥落,成了不折不扣的“海上烂尾楼”。 更讽刺的是,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报告显示,首舰“福特”号建造成本已从105亿美元飙升至172亿美元,堪称美国海军史上最昂贵的“问题工程”。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航母困局,早在2017年就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精准预言。 当时他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直言:“美国的电磁弹射技术虽然抢先用上了,但没真正搞明白原理。若不耐心完善基础研究就匆忙推进项目,必将带来巨大风险。” 如今看来,这句话几乎成了“福特”级的墓志铭。 以电磁弹射系统(EMALS)为例,其设计指标要求每4166次弹射才允许出现一次故障,但2025年五角大楼数据显示,该系统平均每400次弹射就会出现一次严重故障,能量损耗率高达35%。 而中国福建舰同期测试的电磁弹射系统故障率仅为0.3%,能量损耗控制在5%以内。这种差距的背后,是中美两国科研理念的根本差异。 美国试图通过“技术跃进”维持霸权,却忽视了基础工业能力的培育,中国则坚持“小步快跑”策略。 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在陆地测试中完成超万次无故障弹射后才正式上舰。技术问题背后,是美国造船工业的系统性衰退。 全美唯一能建造核动力航母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工人平均年龄已达55岁,青年技术工人占比不足5%。 2024年9月曝光的“焊接门”事件更令人瞠目:该厂为降低成本,在“福特”号和多艘核潜艇上蓄意使用不符合标准的焊接工艺,导致舰体结构强度下降。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与中国江南造船厂形成鲜明对比——福建舰建造期间,超过80%的焊接工序采用机器人自动化作业,焊缝探伤合格率达到99.98%。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据美国“公开秘密”组织数据,2023年上半年,美国国防承包商花费近7000万美元游说联邦政府,要求增加军费开支用于采购其产品。 这种利益输送直接导致项目管理混乱:“福特”号最初预算严重低估,实际成本超支近30亿美元;“肯尼迪”号成本超支38%,却因承包商与军方的利益绑定,始终无法追究责任。 反观中国,福建舰的建造严格遵循成本控制原则,单舰造价约70亿美元,仅为“福特”号的一半,且通过模块化建造技术,将工期缩短至58个月,比“福特”号快了一倍多。 这种技术代差在舰载机协同领域同样显著。“福特”号耗资40亿美元配备的F-35C舰载机,因电磁弹射系统适配问题,至今无法实现满负荷起降。 2025年3月测试中,F-35C的隐身涂层在弹射过程中因剧烈震动出现剥落,发动机燃油管路漏油风险激增。 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已成功完成歼-15T重型舰载机的满挂载测试,单次弹射可将45吨重的战机加速至260公里/小时,出动效率比滑跃起飞提升3倍。 更值得一提的是,歼-15T搭载的第三代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20公里,可同时跟踪30个空中目标并引导攻击其中6个,性能已超越美军F-35C的AN/APS-113雷达。 当美国军工复合体为“福特”级的技术漏洞焦头烂额时,中国航母发展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2025年8月5日,央视《攻坚》栏目首次公开福建舰电磁弹射测试画面:歼-15T战机在中压直流系统推动下呼啸升空,甲板异物清理机器人同步完成跑道检测,整个流程耗时不到90秒。 卫星图像显示,上海江南造船厂船坞中,004型核动力航母的分段模块已初具规模,其86米宽的甲板和无烟囱舰岛设计,暗示着中国在核动力集成技术上已取得实质性突破。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航母竞赛,本质上是两种发展模式的较量。美国试图通过堆砌尖端技术维持霸权,却在基础工业能力、人才储备和项目管理上全面失守。 中国则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从辽宁舰的改造探索到福建舰的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技术发展道路。 正如马伟明团队在《舰船科学技术》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所述:“真正的科技优势,从来不是靠砸钱和抢进度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尊重规律、夯实基础、久久为功。” 当“福特”号在大西洋上为修复故障疲于奔命时,福建舰已携带着中国自主研发的电磁炮和激光防御系统,在南海海域展开实战化训练。这种对比,或许就是21世纪大国竞争最生动的注脚。 参考资料:[兵器面面观]“福特”级二号舰“肯尼迪”号将于2025年交付美国海军:央视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