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我军截获了一匹战马,然而当贺龙在得知这匹马的特征后,心中大惊,他当即下令:宁愿损失一个师也要找到马的主人! “给我留颗子弹,其余的你们撤。”贺炳炎对着手下吩咐道。1947年4月,陕西子长县的一处山沟里,这位失去右臂的将军左腿中弹,正用仅剩的左手握着一把勃朗宁手枪。枪膛里只剩最后两发子弹。一发留给敌人,一发留给自己。山崖上方,国民党保安团的喊叫声越来越近:“抓活的!赏大洋五百。” 三天前,这位晋绥野战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独自骑马赴任,在蟠龙镇附近遭遇伏击。他的白色战马右眼有块棕斑,是贺龙亲自挑选的坐骑。 当这匹无主白马被358旅缴获时,贺龙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派一个师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个看似夸张的命令,源于两位将军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 贺炳炎的处境确实凶险。这位1935年长征途中失去右臂的猛将,此刻被三十多名敌兵包围。他靠着山石,用牙齿给手枪上膛。就在他准备扣动扳机时,远处突然响起熟悉的冲锋号。 廖汉生率领的援军及时赶到。事后打扫战场,战士们在贺炳炎藏身的石缝旁发现七枚弹壳,三米外躺着四具敌兵尸体。 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源于贺龙对爱将的了解。当看到那匹白马时,他立即判断贺炳炎遇险:“炳炎宁丢命不丢马。”在延安保卫战最吃紧的时刻,贺龙毅然调集近万人展开搜救。有人质疑是否值得,贺龙拍案而起:“这样的虎将,十个师也换不来。” 获救后的贺炳炎没有休息。三天后,他拄着拐杖指挥部队奇袭蟠龙镇,缴获面粉1.2万袋、军服4万套,解决了西北野战军的补给危机。当彭德怀看到满身绷带的贺炳炎还在前线指挥时,忍不住感叹:“真是个铁打的汉子。” 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革命年代最珍贵的战友情。1935年贺炳炎截肢时,是贺龙用锯条亲自为他手术。12年后,贺龙不惜代价营救遇险的贺炳炎。这种生死相托的情谊,正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精神密码。 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或许难以体会那种生死抉择,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永远值得传承。而对于我们来说,记住这些故事,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什么样的精神让我们走到今天。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贺炳炎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缅怀“独臂将军”贺炳炎:曾被誉为“红军中的赵子龙”》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