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个扎心又提气的事儿——个税。最近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扔出一组数据:2021到2024年,年收入前10%的人缴了全国90%的个税,而年收入12万以下的基本不用缴税。这话听着是不是挺魔幻?有人可能拍大腿:“终于轮到有钱人出血了!”也有人嘀咕:“我咋没感觉税少了?”别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咱们掰开揉碎了说——这90%的税到底是谁在缴?你我到底算不算“受益者”?个税改革这把“剪刀”,到底剪了谁的羊毛,又暖了谁的被窝?
一、前10%缴90%的税:是“割韭菜”还是“真公平”?
先得把数据拎清楚:“年收入前10%”到底是多少钱?按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万元算,前10%的门槛至少在15万以上(别抬杠,这是统计学口径,一线城市肯定更高)。也就是说,月薪1.25万以上的,大概率就挤进这“前10%”了。但注意,新闻里说的是“综合所得”,包括工资、奖金、稿费、劳务报酬这些,不包括房租、炒股收益(这些另有规定)。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10%的人要缴90%的税?难道是税务部门盯着有钱人“薅羊毛”?还真不是。咱们的个税改革从2019年就开始“动刀”了:起征点从3500提到5000,新增6项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房贷、赡养老人等),2022年又加了“个人养老金扣除”。这一系列操作下来,低收入者的税基被大大缩小——比如一个月薪8000的人,扣除五险一金和赡养老人、子女教育后,可能一分钱税都不用缴。
而高收入者呢?收入来源多、金额大,专项扣除能抵扣的比例反而小。比如一个年薪百万的高管,就算把所有扣除项拉满,可能也就抵扣10来万,剩下90万还是得按3%-45%的累进税率缴税,其中超过96万的部分要按45%缴——相当于每多赚100块,就得给国家交45块。这种“累进税制”,本身就是“收入越高,缴税比例越高”,自然就形成了“前10%扛大头”的局面。
但有人会说:“不对啊,我老板年薪千万,怎么没见他多缴税?”这就涉及到“避税”的灰色地带了。比如有些企业主把个人消费记到公司账上,或者通过“阴阳合同”拆分收入,甚至在税收洼地注册公司转移利润。不过别担心,这几年税务部门的“金税四期”可不是吃素的——银行、工商、税务数据实时联网,你在海南开个空壳公司,在上海买套房,系统立马就能比对出来。2023年曝光的某网红主播偷逃税1.06亿,就是这么被揪出来的。所以现在的“90%”,水分比以前少多了。
二、12万以下“零缴税”:你真的占到便宜了吗?
新闻里说“综合所得年收入12万以下基本无需缴税”,这话听着让人开心,但咱们得算笔明白账:12万平均到每个月是1万,扣除五险一金(按20%算)后,到手也就8000左右。如果家里有老人要养(每月扣2000)、有孩子上学(每月扣1000),再还着房贷(每月扣1000),那起征点5000加上扣除项4000,相当于“实际起征点”到了9000,月薪1万的人确实不用缴税。
但问题是,很多人根本达不到“12万”的年收入。202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9万元,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人月薪不到2400。对这些人来说,“12万免税”就像“马云不用缴个税”一样——跟自己没啥关系。真正受益的,是那些年收入在6万到12万之间的“中间层”,比如三四线城市的教师、护士、普通白领,以前可能每月缴几百块税,现在确实能全额退回来。
不过,“零缴税”也有副作用。比如社保缴费基数是跟工资挂钩的,个税交得少,意味着社保基数可能也低,以后退休金就少。还有,有些城市落户、买房需要“连续缴纳个税证明”,如果你一直“零申报”,可能会影响这些资格。所以啊,税少缴了是好事,但也得想想长远——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天少缴的,明天可能要从别的地方补回来。
三、个税调节:到底是“杀富济贫”还是“共同富裕”?
很多人把个税调节理解为“杀富济贫”,其实不对。真正的“共同富裕”,不是把有钱人的钱抢过来分给穷人,而是通过税收杠杆,让高收入者多承担社会责任,同时给低收入者“减负”,让大家都有动力去赚钱。
举个例子:一个农民工兄弟在工地搬砖,月薪1.2万,扣除五险一金和赡养老人后,可能不用缴税;一个程序员在互联网公司996,月薪3万,扣除后可能要缴3000多税。这公平吗?公平。因为程序员的收入潜力、社会资源比农民工多得多,多缴税是为了让国家有更多钱去修公路、建学校、给农民工兄弟的孩子提供义务教育——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再分配”。
但现在的问题是,高收入群体的“税痛感”越来越强。有个做企业的朋友跟我吐槽:“我辛辛苦苦一年赚200万,缴80万税,到手120万;而我邻居拆迁分了5套房,每月收租10万,却几乎不用缴税(房租按5%综合税率,比工资个税低多了)。”这话戳中了要害:当前个税主要盯着“工资收入”,对“财产性收入”(房租、利息、股息)的调节力度还不够。
这就是为什么专家们一直呼吁“扩大综合所得范围”,把房租、股票收益也纳入累进税制。比如你有10套房,每月收租10万,按现在的政策可能只缴5000税;如果按工资个税算,超过96万的部分要缴45%,那10万就得缴4.5万——差距立马就出来了。不过这事儿操作起来很难,毕竟“房东们”的话语权可比“打工人”大得多,你懂的。
四、未来个税改革:还有哪些“羊毛”可以薅?
别看现在“前10%缴90%”好像很完美,其实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
专项扣除标准该涨了:现在赡养老人每月扣2000,可一线城市请个护工每月要1万;子女教育每月扣1000,报个兴趣班可能就要5000。这些扣除标准还是2019年定的,五年过去了,物价涨了不少,是不是该与时俱进?
年终奖单独计税要延续:2023年底到期的“年终奖单独计税”政策,现在又延期到2027年了。这对高收入者是好事——比如10万年终奖,单独计税只要缴3000,合并计税可能要缴1万多。但这也导致“收入相同,缴税不同”:两个人年薪都是30万,一个拿24万工资+6万年终奖,一个拿30万工资,前者缴税更少。这种“政策漏洞”,早晚得堵上。
资本利得税该提上日程了:前面说过,房租、炒股收益的税率太低。2024年A股股民人均盈利2.8万元,但缴的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一个白领年终奖拿2.8万,可能要缴840税。这种“劳动税重、资本税轻”的情况,显然不符合“共同富裕”的方向。
当然,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19年个税改革时,很多人担心“会不会影响消费”,结果呢?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8%,低收入者手里钱多了,该吃的吃、该喝的喝,反而拉动了内需。所以未来的个税改革,肯定会朝着“更公平、更精准”的方向走——让该缴税的人跑不了,让不该缴税的人少跑腿。
五、普通人该怎么应对:别只盯着个税,这3件事更重要
说了这么多宏观的,咱们普通人该怎么办?记住三句话:
第一,把专项扣除用足。赡养老人、子女教育、房贷利息、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租金,这6项扣除能填的一定要填。尤其是“大病医疗”,一年最多能扣8万,如果你去年住院花了10万,自己掏的2万可以全额扣除。现在个税APP上就能填,两分钟的事儿,别嫌麻烦。
第二,别乱搞“避税”。有人听信“中介”说能“核定征收”“税收洼地避税”,结果钱打过去,中介跑路了,自己还落个“偷税”的名声。记住:合法的叫“节税”(比如用专项扣除),违法的叫“逃税”(比如虚开发票),别拿自己的征信开玩笑。
第三,提高收入才是王道。月薪5000的人,就算个税全免,一年也就多6000块;月薪5万的人,哪怕多缴10%的税,剩下的也比5000多得多。与其纠结“税缴多了”,不如想办法提升自己——考个证、学门手艺、搞点副业,让收入跨过“12万”“30万”的门槛,你会发现,缴税其实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最后说句实在话:个税改革就像“给蛋糕分块”,有人分得多,有人分得少,但目的是让大家都有动力去做大蛋糕。前10%的人缴90%的税,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因为他们从这个社会赚走了更多的“蛋糕”;12万以下的人少缴税,也不是因为国家“发福利”,而是因为他们需要更多力气去追赶。
下次发工资看到个税扣除时,别光顾着心疼——你缴的每一分税,都在让公路更宽、学校更好、老人更有保障。而国家要做的,就是把这笔钱花在刀刃上,让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感受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温度。
毕竟,咱们追求的不是“不缴税”,而是“缴的税能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这才是个税调节的终极意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