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养老

激发医养结合需求 释放养老服务消费潜力

此外,江苏在金融创新与人才保障方面同步发力,不断丰富养老金融产品,积极探索“保险+养老社区”等创新模式,促进养老金管理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上,省内多所院校与养老机构合作,新增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布点,...
河南驻马店,一位94岁的老太有6个子女,却被儿子抢着赡养,女儿根本就轮不到她们赡

河南驻马店,一位94岁的老太有6个子女,却被儿子抢着赡养,女儿根本就轮不到她们赡

河南驻马店,一位94岁的老太有6个子女,却被儿子抢着赡养,女儿根本就轮不到她们赡养,就已经被儿子给接走了,老母亲无奈之下只好提出几个儿子轮流赡养,否则这么一直抢也不是个事!网友:大儿子的带头作用很重要。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在河南驻马店,有这样一桩让人羡慕的"烦恼事":一位94岁的老太太成了香饽饽,六个子女争着抢着要赡养她。这事要是放在别的家庭,恐怕是难以见到,毕竟现在推卸养老责任的家庭太多了,可这家人偏偏反着来。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三儿子干完农活回家,习惯性地喊一声"妈",结果屋里静悄悄的,一打听才知道,二哥又开着三轮车把老母亲接走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几个兄弟为了争夺赡养权,经常上演这样的"偷人"戏码,三个女儿本来也想参与轮流照顾,结果被哥哥们直接拒绝:闺女家里还有婆婆要照顾,老母亲就由儿子们管。面对儿子们的争抢,94岁的老太太哭笑不得,只好亲自出马定规矩:几个儿子轮流照顾,每人几个月,别再为这事闹腾了。网友们看到这个新闻后纷纷点赞,特别提到大儿子的带头作用很重要,正是他主动担责任,才带动了其他兄弟的积极性。这位老太太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首先,她虽然94岁高龄,但身体硬朗,眼不花耳不聋,还能自己出门遛弯,更重要的是她那份通透的人生智慧,从不生闷气,遇到再大的事也能一笑而过。她常说,生闷气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有什么烦心事做顿好吃的,吃完就没事了,这种乐观的心态让照顾她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老太太之所以能享受这样的晚年幸福,和她早年的付出分不开,年轻时她就是个明事理的人,公公卧病在床两年,她端屎端尿从无怨言,给子女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处理婆媳关系更是有一套,每当儿子儿媳吵架,她从不问对错,只训儿子,就是为了护着儿媳妇,这份看似偏心的智慧,让所有儿媳都把她当亲娘一样孝敬。69岁的大儿子在这个家庭中起到了关键的标杆作用,作为长子,他率先提出要赡养母亲,而且态度坚决:作为老大,照顾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正是他这种主动承担的态度,感染了其他兄弟,大家都不甘示弱,争着要尽孝心,如果大儿子推三阻四,其他兄弟很可能也会找借口推脱,整个家庭氛围就完全不同了。最让人感动的是儿媳们的表现,她们从年轻时被婆婆疼爱,到如今主动回报,形成了美好的情感循环。69岁的大儿媳至今还记得当年坐月子时,快80岁的婆婆亲自给她哄孩子、洗尿布,像疼亲女儿一样疼她,如今轮到她照顾婆婆,她也是无微不至,把婆婆当闺女一样疼。照顾老人的细节最见真情,子女们严格遵守母亲不吃凉食的习惯,哪怕三伏天的西瓜也绝不让她碰,一碗面条都要回锅热透了才端上桌。轮到值班的儿子,一夜要起身十几次,就为了看看母亲睡得安不安稳,这些日复一日的琐碎小事,把孝心融进了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里。对比其他一些家庭的情况,这个家庭的和谐显得格外珍贵,有些老人年轻时对儿媳苛刻,小夫妻吵架就训斥儿媳,平时挑三拣四从不满意,甚至因为没生孙子就冷脸相待。这样的老人到了晚年,自然得不到真心的孝顺,还有些老人偏心眼严重,对子女区别对待,导致家庭矛盾重重。这位94岁老太太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一个道理:早年种什么因,晚年得什么果,她年轻时的善良宽容,几十年的言传身教,在子女心中种下了孝顺的种子,如今这些种子开花结果,让她享受到了最美好的晚年时光。村里人都羡慕这家的和睦,村委会还公开表扬他们是孝德模范,老太太却很实在地说:"孩子们孝顺,是我年轻时种下的福。"这句话道出了家风传承的真谛。在当今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很多家庭为了赡养责任争吵不休,这个河南驻马店的家庭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真正的孝道不是嘴上说说,更不是法律条文的硬性规定,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回报。只有用心经营家庭关系,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孝道才能在家庭中自然传承,让每一代人都能在爱的循环中获得幸福。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信源:红星新闻——6个子女抢着给94岁母亲养老,母亲:轮流赡养,每人俩月
王益区:多维度织密群众“养老安全网”

王益区:多维度织密群众“养老安全网”

阳光讯(记者严利君通讯员刘莉莉)为持续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服务,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王益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扎实开展2025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工作,通过广泛动员、提升服务、落实...
让“家门口”养老更有“医”靠

让“家门口”养老更有“医”靠

作为“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和首批“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近年来,广川镇卫生院积极探索,科学统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的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有机融合已初见成效,有效解决老年人群养老与医疗服务...
张阿姨家里拆迁分了260万,阿姨本来想得挺明白:姐弟俩一人100万,自己留60万

张阿姨家里拆迁分了260万,阿姨本来想得挺明白:姐弟俩一人100万,自己留60万

张阿姨家里拆迁分了260万,阿姨本来想得挺明白:姐弟俩一人100万,自己留60万养老,但儿子不愿意了,他要240万!“妈,我姐拿10万,你留10万,剩下的240万都给我!"电话那头,儿子理直气壮的声音让张阿姨愣在原地,手里的拆迁款分配方案瞬间变得无比讽刺。她原本盘算得明明白白——260万拆迁款,儿女一人100万,自己留60万养老。可没想到,在北京工作的儿子一听说这安排,直接炸了:"我在北京有房贷压力,我姐在农村又没啥开销,凭什么跟我平分?"张阿姨气得手抖,可儿子还在电话里振振有词:"姐平时照顾你是应该的,我是儿子,家里财产本来就应该多给我!"这话像刀子一样扎进老人心里。是啊,女儿确实一直在身边照顾她,生病了端茶送水,逢年过节张罗饭菜。而儿子呢?一年到头回不了两次家,连她去年住院都没露面,现在倒好,一张嘴就要拿走240万,只给姐姐和老妈一人留个零头。这事儿要放在网上,估计网友能骂出十万条评论。现实中,类似的家庭纠纷还真不少。数据显示,近30%的遗产纠纷案都涉及"重男轻女"的分配矛盾。尤其是在拆迁户家庭里,儿子要求多占份额的情况屡见不鲜。可像张阿姨儿子这样,直接要拿走92%家产的,连调解员听了都摇头:"这已经不是多分一点的问题,是压根没把母亲和姐姐当家人。"更讽刺的是,张阿姨的女儿得知弟弟的要求后,反而劝母亲别生气:"妈,您别为难,我少拿点没关系。"可越是这样,老人心里越不是滋味。女儿嫁在农村,条件本就一般,平时省吃俭用,却从没少给老妈买营养品。儿子在北京年薪三十万,开着豪车,如今却连亲妈那点养老钱都要算计。有网友算了一笔账:按北京平均房贷标准,240万足够还清一套500万房子的月供,儿子这哪是"压力大",分明是想让全家替他的人生兜底。而老妈那10万"养老金"?在北京连个像样的养老院都住不起半年。"我养他三十多年,就养出个白眼狼?"张阿姨抹着眼泪跟社区调解员诉苦。其实类似例子早有先例——2023年浙江的类似事件中,法官明确裁定:"子女对父母有同等赡养义务,财产分配也应体现公平性。"最终那家的儿子不仅没能多拿,还因为恶意争夺财产被判决少分15%。眼下张阿姨面临的选择,早已不是"钱怎么分",而是"这个家还要不要"。有亲戚劝她妥协:"毕竟就一个儿子,以后还得靠他。"可邻居李大妈一句话点醒了她:"他现在敢要240万,等您老了动不了,他肯出2400块钱请护工吗?"小双点评:最新进展是,张阿姨找了律师重新拟定协议:女儿120万,儿子80万,自己留60万,并公证"谁不尽赡养义务,谁就返还遗产"。没想到儿子听说后直接放话:"要是这样分,以后您别指望我养老!"这话彻底寒了老人的心。如今她终于明白,有些子女的"孝顺",标价从来都不便宜。
贵州,有一位阿姨偷偷瞒着丈夫,把这些年来积攒仅有的10万元,拿出了9万为丈夫一次

贵州,有一位阿姨偷偷瞒着丈夫,把这些年来积攒仅有的10万元,拿出了9万为丈夫一次

贵州,有一位阿姨偷偷瞒着丈夫,把这些年来积攒仅有的10万元,拿出了9万为丈夫一次性补交了城乡养老。丈夫知道之后非常生气,不认可妻子的做法。信息来源:网友“梧桐树上的金凤凰”分享这事儿说起来挺感人的。贵州有位阿姨,偷偷摸摸把家里攒了多年的10万块钱存款,一下子拿出9万,给丈夫补缴了养老保险。结果丈夫知道后,先是气得跳脚,后来又感动得直抹眼泪。要说这对夫妻啊,日子过得挺不容易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干了一辈子体力活,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阿姨自己身体更差,常年吃药,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家里还有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儿,正是要用钱的时候。那天阿姨去银行取钱,柜员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拿着存折,手有点发抖,说要取9万块钱。柜员还特意问了一句:"阿姨,取这么多钱是要干啥呀?"阿姨支支吾吾地说:"给家里办点事..."其实啊,阿姨心里早就盘算好了。她知道自己身体不好,说不定哪天就走了。女儿以后嫁人了,丈夫一个人可怎么办?想来想去,决定给丈夫买份养老保险,这样就算自己不在了,丈夫每个月也能领到钱,不至于老无所依。这事儿她没敢跟丈夫商量。为啥?因为丈夫肯定会反对啊!家里就这10万块钱存款,是留着应急用的。女儿刚毕业,将来结婚还得准备嫁妆。要是知道她要拿9万块钱去交保险,非得跟她急眼不可。交完钱那天晚上,阿姨心里七上八下的。丈夫问起家里存款的事,她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最后实在瞒不住了,才小声说:"我...我把钱给你交养老保险了..."好家伙,丈夫一听就炸了!"你疯了吗?家里就这点钱,你都拿去交保险?女儿以后结婚怎么办?我要是生病了怎么办?"丈夫气得在屋里直转圈,嗓门大得邻居都能听见。阿姨坐在床边,低着头不说话。等丈夫发完火,她才红着眼睛说:"我身体不好,怕哪天突然走了...女儿嫁人了,你一个人怎么办?我就是想给你留个保障..."这话一说,丈夫顿时不吭声了。这个干了一辈子粗活的汉子,突然觉得鼻子发酸。他这才明白,妻子不是乱花钱,是在为他着想啊!第二天,丈夫特意去社保局问了问。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次补缴后,等他60岁退休,每个月能领到1000多块钱养老金。虽然不算多,但起码基本生活有保障了。这事儿在街坊邻居间传开后,大家都挺感慨的。王大爷说:"现在这样的媳妇不多了,处处为丈夫着想。"李婶却说:"话是这么说,可家里就剩1万块钱,确实太冒险了。"要说这对夫妻啊,其实就是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缩影。一边要为儿女操心,一边要为自己打算,中间这个平衡点太难找了。阿姨的想法没错,丈夫的担心也有道理,这就是生活的无奈。后来丈夫也想通了。他跟妻子说:"钱花了就花了吧,咱们再慢慢攒。你的心意我懂..."说着说着,这个平时不苟言笑的男人,眼圈都红了。现在两口子正琢磨着怎么开源节流呢。丈夫在工地上多接了点活,阿姨也在家做点手工活补贴家用。女儿知道后特别感动,说以后结婚不要家里一分钱,还要帮着爸妈攒养老钱。这事儿让我想起我爸妈那辈人。他们那会儿哪有什么养老保险啊,老了全靠子女养。现在政策好了,老百姓也能有养老金了,可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个大负担。所以说啊,养老这事得早打算。别等到五六十岁了才想起来,那时候一次性补缴的钱更多,压力更大。要是年轻时候就能按月交一点,到老了也不至于这么为难。不过话又说回来,像阿姨这样"先斩后奏"的做法,确实有点冒险。家里就剩1万块钱应急,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连住院押金都交不起。所以说啊,夫妻之间还是得多沟通,有啥事商量着来。最让人感动的是阿姨的那份心意。她自己身体不好,却整天惦记着丈夫的晚年生活。这种相濡以沫的感情,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现在两口子经常一起去跳广场舞。丈夫说,等以后领养老金了,要带妻子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阿姨听了,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